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7,(12)
受海洋政治对抗性思维的影响,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思想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到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及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冲破这种不利局面,就需要全方位重塑中日海洋关系,即在海洋政治中塑造共享地缘空间思维;在海洋经济中推进正和博弈进程;在海洋治理中增进合作共识;妥善处理中日海洋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正步入"海洋时代",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及其所衍生的"海洋生态破坏与海洋生态补偿、各相关利益主体在海洋生态补偿中的复杂利益关系调整"等方面的问题备受关注,引发各国及学界对海洋生态补偿问题的研究需求。而海洋生态补偿概念及其内涵辨析等基础理论问题无疑就成为其中的首要基础工作。在梳理海洋生态补偿内涵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对海洋生态补偿概念及其运行领域的特殊性进行了界定;并对海洋生态补偿的四大特殊性(海洋生态的整体性、海洋水体的流动性、海洋空间的立体性、渔民主体的"强海洋依赖性与弱势主体性")作了系统的梳理;从而为海洋生态补偿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夯实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植历史,面向未来,对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重要部署,倡导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这个意义上,海洋史研究不仅是历史的课题,更是现实的课题。为推进这一领域的学术深耕,2019年3月30-31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厦门大学联合举办"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  相似文献   

4.
走向海洋善待海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遐 《环境经济》2004,(6):18-22
千百年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远没有海洋本身深入,对已知的资源又过取过度,结果是资源日益枯竭,生物物种锐减,海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所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相似文献   

5.
国家旅游局2012年12月宣布,2013年的旅游主题已经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宣传口号为"体验海洋,游览中国"、"海洋旅游,引领未来"、"海洋旅游,精彩无限"。全国各地将加强海洋及江河、湖泊等水资源旅游产品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村生态、民俗风情等跨区域旅游产品的组合;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广告投入、参展促销等宣传推广方面的区域联合。同时,加大邮轮旅游、休闲度假、体  相似文献   

6.
毛丽冰 《经济》2013,(7):10-12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后迎来的第一个海洋日。近年来,全球对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愈加重视,联合国将21世纪定义为"海洋世纪"。中国也在不断利用海洋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贡献。自2003年首次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0年来,中国海洋经济以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2012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海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2012,(6):8-11
【本刊讯】"凭海而立,因海而兴。"自古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的南粤,在"十二五"期间将再次引领一波壮阔的"深蓝大潮",承担起践行我国新世纪海洋开发排头兵的战略重任。2012年5月4日,中国首部海洋经济地图——《广东海洋经济地图》正式发布。从  相似文献   

8.
刘明 《环境经济》2010,(3):45-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一系列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始逐步显现。海洋资源退化、海洋环境恶化、海洋权益形势严峻、海洋管理体制问题、海洋科技问题以及海洋产业布局等六大类因素的长期存在将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海洋生物遭到了空前洗劫。海洋鱼类减少了50%,包括金枪鱼、旗鱼、枪鱼在内的许多海洋食肉鱼类已经濒临灭绝。国际权威专家认为,环境恶化、过度捕捞是导致世界各地海洋牧场荒芜、海洋鱼类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明  郑淑英 《技术经济》2003,22(7):14-16
<正> 一、我国海洋倾废排污标准的现状 我国对海洋倾倒实行的是“排污收费,超标罚款”。在198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对海洋倾倒作了详细的规定。1992年国家物价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征收海洋废弃物倾倒费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超标排污费的通知》,通知中对我国海洋倾倒费收费标准作了具体的规定。该通知自1992年9月1日起执行至今。  相似文献   

11.
<正> 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于1981年6月24—26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海洋经济座谈会。国家海洋局的负责同志主持了座谈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许涤新同志到会作了系统讲话。参加座淡会的有水产、轻工、交通、地质、环保、情报等部门、  相似文献   

12.
王雷  金珊 《经济研究导刊》2011,(20):191-192
海洋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近代,海洋秩序的变迁是以国家实力的强弱为基础的,实力成为海洋秩序形成的主要原因。进入新世纪之后,实力已经不再是海洋秩序划分的唯一标准,各国逐步认识到欲保持自身在海洋秩序中的地位,必须以权益为依托。简要介绍了海洋秩序的历史变迁后,在论述的过程中寻求权益在海洋秩序中扮演的角色,梳理权益这一价值在海洋秩序变迁中的存续脉络,可为各国在交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权益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2012,(14):6
2012年9月16—18日,中国工程院与广东省在广州联合召开"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研讨暨广东省海洋发展战略咨询会"。中国工程院有关院士、专家和广东省有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共七十多人参与研讨。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沿海各国都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关注海洋经济的发展。文章依据具有海洋GDP、海洋产业构成和海洋产品产量3个条件,选取了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越南等12个国家为样本,分析研究国家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增加值),海洋资源禀赋和海洋产品产量在世界国家中的水平和地位。应用变差系数反映各国海洋经济的差异状况,应用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分析各国海洋产业集聚程度,应用丰裕度指数反映各国海洋资源(广义)禀赋,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各国海洋经济与产业综合实力水平。经过分析,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的海洋经济大国,并且中国的海洋GDP已成为世界多国之首位。对比国家的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优势与持点,可为海上丝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成盘 《经济师》2009,(6):286-286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临海国家都把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阐述海洋开发的战略地位,海洋开发的基本原则,目前海洋开发的主要产业。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海洋科技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世纪需要科技支撑,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必须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实力。运用公共管理的逻辑和视角科学分析了"海洋科技投入"理念;在综合运用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各种方法与理论基础上,对浙江省的海洋科技投入产出进行了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为准确认识浙江海洋科技实力状况提供了一个有效视角;运用回归方法对今后20年全国、长三角和浙江海洋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东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将建设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及产业体系作为"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必须以海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为基础,因此,实现海洋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是实现广东"十三五"海洋经济强省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广东海洋产业体系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十三五"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将以在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演进为重心.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由美国与德国科学家组成的海洋酸化联合小组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全球变暖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剧,海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加速了海洋酸化。据估算,在过去的300年间,全球海洋共吸收了大约近5500亿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人类排放总量的50%,正在变  相似文献   

19.
刘明 《发展研究》2010,(3):57-6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一系列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海洋资源退化、海洋环境恶化、海洋权益形势严峻、海洋管理体制、海洋科技以及海洋产业布局等六大类。这六大类问题将长期存在,并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理第一性"与"地理第二性"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了海洋经济地理集聚形成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海洋经济增长潜力的挖掘重点需放在滨海旅游、海洋运输、海洋油气等产业;海洋经济集聚的形成既受"地理第一性"正向影响,也受"地理第二性"积极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拥有海岸线城市带来持续集聚效应。在经验分析之后进行了政策讨论,以期沿海地区获得推进海洋经济地理积聚优势形成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