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不仅影响、制约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成为本世纪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文章引用虚拟水理论,计算了2011年西安的水足迹状况,并对西安市的水资源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2011年的水足迹为57.66×108m3,人均水足迹为677.28m3·a,水资源自给率为0.504,水资源压力指数为174.3%,说明西安市水资源严重短缺,高虚拟水进口依赖度会给西安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建立IOWHA组合预测模型,基于水足迹视角预测了2025—2050年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下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结果发现,中部地区水足迹及其各类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土地密度、水资源匮乏指数、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足迹增长率和水资源生态盈亏指标先增加后下降,水足迹强度和水足迹废弃率一直下降,水资源承载力先下降后增加,水资源进口依赖度和可用水资源增长指数整体趋于提高,水资源自给率趋于下降。相对2025年,2050年水资源利用量降幅比较明显,水资源利用结构优化,清洁利用水资源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改善,但水资源进口依赖度提高,水足迹自给率下降,水资源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足迹家族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源环境压力评估体系,对新疆2000—2014年资源环境压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4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从1.71 hm~2增加到5.68 hm~2,其中,人均生物质足迹从0.41 hm~2增加到0.64 hm~2,而人均能源足迹从1.30 hm~2增加到5.04 hm~2,占人均生态足迹的比例达到71.92%~89.58%;人均水足迹从1 238.64 m~3增加到1 423.35 m~3;人均碳足迹快速增长,从6.98 t增加到2014年的25.75 t;生态压力指数和水资源压力指数从较低压力(Ⅰb)上升到中下压力(Ⅱa),GHG排放指数不断增加,从较低压力(Ⅰb)上升到中上压力(Ⅱb),资源环境压力指数(RPI)从2000年的0.20增加到2014年的0.45,等级由很低(Ⅰa)波动升高的中下(Ⅱa)。虽然新疆目前资源环境压力等级处于中下,但是由于其气候条件和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其资源环境压力等级升高的趋势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水资源危机日益严峻,面临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水资源污染等诸多问题。水足迹从消费视角研究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淡水资源的占用情况,从而为制定适宜的虚拟水战略和减缓区域水资源压力提供政策建议。中国水足迹研究开展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果,为指导未来研究开展,有必要梳理水足迹的概念内涵,其次介绍水足迹计算方法,然后分别从不同时空尺度的水足迹研究、驱动力分析、可持续评价及其他相关应用等方面整理了中国水足迹研究的进展,总结热点区域和当前问题,最后展望未来研究趋势,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南京市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交通生态足迹最大,人均达到0.018 6hm2,旅游交通的生态消耗最大。(2)南京市旅游业目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生态赤字为0.231 8hm2。(3)南京市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很高,为每公顷8 621美元,其中旅游游览生态足迹的效益最高,娱乐次之,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效益最低。(4)南京必须立即着手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动低碳旅游发展,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湖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湖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指出湖北水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利用,应从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节水农业、开源节流的城市供水、水资源管理与水利产业等方面实行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理论,探讨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对水权、水市场安排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制度激励、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经济激励、灌区管理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经济利益主体以及节水技术的应用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不同于一般矿产资源,它是在周而复始的水文循环中随机、流动、可资利用的水。中国年均水资源总量约28124×108m^3,其中河川径流总量27115×108m^3,地下水资源8288×108m^3(含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重复计算的7279×108m^3)。总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仅2300一,只相当世界的1/4,居第88位。各地年际间降水可差数倍,年内降水极不均匀;尤其是水资源地域分布差异极大,占全国人口42%、耕地62%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20%,使得北方地区已严重缺水。导致水资源紧缺的另一问题是全国年均废污水排放量达342×108m^3,江河、湖泊约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污染的占30%,城市地表水污染更为普遍,水资源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利用2000—2016年京津冀产业用水数据,分析了京津冀不同时期用水量、产业用水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北京总用水量(34.3亿~40.5亿m~3)与天津总用水量(19.1亿~27.2亿m~3)先减少后增加,河北总用水量(182.6亿~212.2 亿m~3)呈下降趋势。京津冀农业和工业用水总体呈降低趋势,城市用水呈增加趋势。天津、河北主导用水产业是农业,北京主导用水产业由农业(43.90%)变为城市用水(74.48%),主要受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京津冀产业结构向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升高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用水量和用水结构变化。研究可为京津冀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讨水稻生产的多功能性价值,为政府制定保护稻作农业可持续经营的生态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以湖南稻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水稻生产的多功能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量生态经济学方法评估水稻生产的正、负外部性价值。结果表明,2008年湖南水稻生产的多功能性价值总和约568.22×108CNY,约合14 745 CNY·hm-2。涵养地下水源、气体调节功能、粮食生产是稻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约为978×108CNY。正外部性效益显著,为931×108CNY,约为粮食生产功能的6倍;负外部影响不容忽视,其成本约为516×108CNY,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占61%。研究认为,稻作农业具有突出的正外部性效益,需要加以保护,政府可以利用水稻生产的多功能性价值评估结果,并根据WTO规则绿箱政策,来制订保护稻田生态系统的绿色补贴政策,以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1.
岩溶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脱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性,弥补水足迹单纯考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占用的缺陷,文章采用"水生态足迹"与"脱复钩"理论,从水量(用水量)和水质(污染物排放量)的综合视角,采用Tapio弹性指数评价贵阳市2002—2014年水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水平。研究表明:2002—2014年贵阳市水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除2011年扩张性水质型负脱钩外,其余年份为水量型或水质型强(弱)脱钩,且历年脱钩指数时间序列上波动明显,其脱钩平均值为0.138;由于贵阳市GDP增速稳定,故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取决于水量和水质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实现贵阳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限制工业用水和污水排放量,还要节约生活用水量,减少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另外,相比水足迹,运用水生态足迹的视角评价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态势更具科学性、全面性,有助于丰富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评价角度。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对旅游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采用"自下而上"法估算了2001—2015年江苏省旅游业及主要部门的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的序时性变化,并利用LMDI分解法对CO_2变化的驱动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江苏省旅游业能源消费量自289.54×108 MJ提升至710.11×108 MJ,CO_2排放量自211.86×104 t增加为448.68×104 t。(2)旅游交通的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量最高,旅游住宿的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持续快速走高。(3)能源结构、能源强度、消费水平和游客规模所引起的CO_2排放变动总量为87.74×104 t。其中,消费水平和游客规模是主要促进因素,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则是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然资本永续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为衡量区域自然资本利用提供了有效工具。研究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山东省17市自然资本动态演变,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了影响三维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16年山东省三维生态足迹由3.380hm~2上升到5.951 hm~2,生态赤字由3.086 hm~2扩大到5.678 hm~2,表明经济发展呈现不可持续;(2)山东省17市生态足迹深度和生态足迹广度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3)山东省17市各地类生态足迹深度和生态足迹广度变化呈现区域差异性;(4)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社会投资等是影响山东省三维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李鑫  刘晨  王静怡 《经济研究导刊》2013,(36):238-240,250
水资源有着明显的稀缺性,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水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虚拟水理论作为水资源管理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对如何利用好水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虚拟水理论对泰州市2012年水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其结果表明泰州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利用并不乐观,只有尽快实施虚拟水战略、改变消费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才能尽快实现泰州经济转型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水足迹是在虚拟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当前水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水足迹强度是一个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它为水资源的利用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通过构建水足迹模型和水足迹强度模型,测算出2004~2013年我国主要省份的水足迹及水足迹强度,其中水足迹包括农畜产品水足迹、工业产品水足迹、水污染足迹、生活和生态水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区域的水足迹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的水足迹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水足迹强度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中南地区的水足迹强度最大,西北地区的水足迹强度最小。我国各省份的水足迹强度在时空条件下不是呈现出平均地分布,其也受到邻近区域的影响。此外还基于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的方法,使用Moran’s I系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LISA)来进行我国区域水足迹强度的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Moran’s I指数表明,我国各省份的水足迹强度在研究期间内都呈现出正的相关性。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辨别出了我国水足迹强度的"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选取典型喀斯特城市铜仁市为研究区,基于经济数据和水资源数据,运用匹配度、水资源生态足迹、"P-E-R"区域匹配模型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分析揭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发现:铜仁市人均用水量总体逐年在下降,而人均GDP逐年在提高,其匹配度2011年达最大后逐步下降。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波动上升但程度不明显,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水资源生态盈余较高且受降水影响波动明显,历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明显下降。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环境补水的用水比重由高到低,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较小且趋势与水资源生态盈余一致。水资源经济承载力富裕而水资源经济人口承载力不足,对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贡献度技术效应最大且为负效应、经济效应次之且为正效应、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排污系数、清单分析和空间特征分析等方法,估算了2016年黑龙江省各地区化肥、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染源的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利用GIS软件对黑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程度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物TN、TP、COD绝对排放量分别为27.19×10~4t、5.69×10~4t、94.35×10~4t;TN、TP、COD等标排放量分别为27.19×10~4m~3、28.45×10~4m~3、4.71×10~4m~3。黑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物TN、TP、COD综合水质指数达到重度污染程度以上(包括重度污染)有6个地区,占全省面积的46.15%,其污染程度广泛性和严重性的压力状态已经明显,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刻不容缓。从空间分布来看,TN、TP、COD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杨屹  梁晨雪 《技术经济》2023,42(5):189-200
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刚性约束强、跨域治理难度大、承载力不足等问题的严峻挑战。采用环境经济核算方法与水足迹评估了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描述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经济因素对价值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稳增长,呈现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区域差异特点。价值变化受农业总产值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旅游人数等也是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到城市水治理中,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人口密度、推进跨域协同等措施加快绿色转型。本文探索性地编制城市群水资源生态系统账户并进行了核算,为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界定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通辽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其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通辽市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波浪式递增的趋势,且与农业用水总量呈负相关;(2)10年来通辽市乡村发展持续上升但总体水平较低,可分为缓慢增长、较快增长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3)通辽市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乡村发展加快造成的水资源系统压力增大,耦合协调度达到阈值。通辽市在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乡村转型发展方面仍需做更多工作,以确保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的协调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餐饮浪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分析定量评估了我国餐饮浪费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餐饮浪费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巨大,每年浪费约440×10^(8) m^(3)水资源、460×10^(4) hm^(2)土地资源,排放约550×10^(4) t CO_(2)-eq温室气体,造成约1051×10^(4) t N氮足迹和290.7×10^(4) ghm^(2)生态足迹,经济损失约3000亿元。肉类是导致环境足迹的主要食物,在不同环境足迹的占比达到53%~78%。从区域来看,呈现东部向西部减少的趋势。大型餐馆的餐饮浪费导致的环境足迹更大,而快餐店相对较少。建议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餐饮浪费问题,通过积极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加强制止餐饮浪费的立法与实施,建立制止餐饮浪费激励制度,积极出台减少餐饮浪费的配套措施,引导全社会形成餐饮节约适度消费新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