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管理者权利和薪酬激励的关系,从国企存在的特殊制度背景出发,指出现有国企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管理者权力约束力度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对国企激励制度改革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的性质与高管股权激励存在一定冲突,且股权激励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使其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没能有效激励国企高管,反而产生许多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股权激励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中更是导致高管腐败频发,引起"超级经理人崛起"并加剧了社会收入不平等。因此,股权激励并非国企高管长期激励制度的唯一选择,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并不意味着鼓励实行国企高管股权激励。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设计应坚持以企业经营指标作为长期激励的评价标准、兼顾国有企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薪酬激励与非薪酬激励相结合等原则,结合国有企业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更多地将长期激励与企业经营绩效联系起来,合理选择高管长期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对国企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偏好和国企经营目标的多元性,导致政府仍然保留改制后国企经营者的选择权和定薪权,这是造成当前国企经营者激励难题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和国企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这些造成国企经营者激励难题的社会性约束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所以,新时期国企经营者激励制度改革和创新必须另辟蹊径。只有大力借鉴行为合约理论的相关成果,着眼于经营者公平偏好、利他主义等非货币动机的培育和运用,才能实现可行突破。  相似文献   

4.
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乾 《经济论坛》2002,(5):20-22
企业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两个问题:一是激励机制问题,二是经营者选择问题。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虽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上述两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建立健全国企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已成为国企改革和国企经营创新的核心课题和首要目标。本文试图以委托代理理论为依据对国有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差异及其整合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构建国企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检验了薪酬管制政策对国有企业管理者超额薪酬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超额薪酬与会计信息质量呈U型关系;薪酬管制通过削减超额薪酬,进而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现行薪酬管制政策的限薪标准缺乏针对性,致使政策的实施不仅削减了过度激励情形下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超额薪酬,同时还加剧了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不足的情况;实施股权激励与提高审计质量均有助于弱化薪酬管制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现有薪酬管制政策有效但精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应在兼顾成本效益的基础上细化限薪标准,力争因地制宜、精准限薪。  相似文献   

6.
国企高管薪酬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表现在薪酬水平上,但实质是薪酬制度紊乱、缺乏基本的理据和规范的秩序。2015年1月实行的央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其本质是通过建立合适的机制,规范和激励高管把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做长远。此次薪改也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环节,对限制不合理收入、促进分配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国企高管薪酬规范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真正迈开步伐。如果说1998年的国企改革是从"减员增效"开始,此次央企高管薪改则揭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序幕。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来探讨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的历史逻辑与政策效果,能为深化改革提供一定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7.
完善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莹 《现代财经》2004,24(6):48-5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朝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推进,从物质到精神建立起对经理人员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企经营者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0~2014年中央直属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分类治理视角下国有企业薪酬激励和晋升激励的有效性以及TMT网络对高管激励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对于有较高政策性负担的公益类国企,薪酬激励的效果不明显,对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类国企而言,薪酬激励的效果显著;晋升激励对公益类国企高管的激励作用不显著,而对商业类国企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国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形成的连锁网络对薪酬激励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薪酬激励与晋升激励之间不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9.
黄再胜 《当代经济科学》2011,(6):103-108,126
转型期国企经营者选择的“政府化”,导致国企经理身份定位模糊。国企经理“亦官亦商”引发利益相关者针对国企经营者身份的多方博弈。国企经营者的身份博弈造成国企高管激励制度扭曲,加剧国企公司治理的“内部人控制”,最终削弱改制后国企的自生能力。结合国有企业经营性质差异,加快推进国企经营者选择机制的二元化改革,实行国企经营者的分类管理,是当下实现国企高管身份明晰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为何坚持和发展国有企业、发展什么样的国有企业、怎样发展国有企业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套以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发展方向、改革发展目标、改革发展重点、改革发展主体、改革发展方法论、改革发展方针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体系,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国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深入理解习近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规律、增强改革发展定力、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形成改革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11.
李建川  盖建华 《生产力研究》2007,(1):107-108,129
文章首先分析了各种激励手段在我国国有企业现实激励中的无效性问题,然后深入剖析了国企中激励机制无效的根源,指出国企经营者与企业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最后,文章给出国企中激励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和合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孟景枫  肖旭 《经济论坛》2007,(24):91-93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国企的经济效率成为政府和海内外众多学者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中国国企改革是随着管理层激励机制的改革而发展的,说明了对管理层激励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办法陆续出台,自此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大鼓励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以提升国企经营绩效,股权激励受到企业和市场的高度关注.在此期间,有关国企实施股权激励的各类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在不断进行,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上市公司的绩效变化对比分析,得出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军  张晓红 《生产力研究》2004,(6):142-143,152
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归纳和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界现有的一些在制度激励、企业文化激励、精神激励方面的成功经验 ,结合国企激励机制创新的难点提出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探索全民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 40 年国企改革的历史警示我们, 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极具风险性, 要确保其成为国有企业凤凰涅槃、 展翅腾飞的全民产权有效实现形式, 避免其成为葬送国有企业的私有制经济实现形式。 要客观辩证把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性、 目的性、 共融性和风险性, 防止因私有产权进入而改变全民产权性质。 要客观辩证认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意义和局限性, 跳出行政权力收放的思维窠臼。 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必须深刻把握 “两个做强做优做大” 的改革总目标和 “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方针, 坚守防止颠覆性失误的底线原则, 选择正确的改革可行方案和举措。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论述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要从企业内部治理、薪酬结构、绩效考核、用人制度四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国有企业实施的容错机制为切入点研究国有企业创新问题,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并求解纳什均衡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说:(1)正向激励可以提高国企高管的低风险创新激励,但不能提高其高风险创新激励;(2)正向激励和容错机制的结合可以提高国企高管的高风险创新激励。本文以中央企业建立容错机制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9年央企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验证了上述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容错机制对竞争性行业和高管年轻化的国有企业的高风险创新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发现为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优化国有企业容错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国有企业中要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绩效沟通,而且这一环节也是国企进行人事管理中耗时最长,最能提高人事管理水平的环节,本文从国有企业绩效沟通的作用着手,分析了国有企业绩效沟通的现状,并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从管理者和员工、企业三方面提出了改善国企绩效沟通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8年9月14—16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沿论坛在安徽工业大学隆重召开。论坛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经济出版社、《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辑部、安徽工业大学共同举办,《上海经济研究》编辑部、《国资报告》杂志社协办,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和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承办。来自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湖北省大冶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为代表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和中钢天源为代表的中央企业,安徽省投资集团、江淮汽车集团、安徽省国贸集团等为代表的29家安徽省属国有企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以及有关企业、出版社、杂志社共20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本次论坛举办于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通过大会演讲、中央企业与安徽省属企业改革案例分享、专家点评等形式,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如何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一、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认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分类实施。他根据国有企业所提供产品的性质及国有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认为国有企业按不同类别应采用不同模式。提供公共产品类的国有企业一般采用国有国营模式,通常排除股权上的“混改”,但在特殊的环节或者领域也可以在保证充分实现社会目标的前提下有条件引入社会资本,这是一种“长期导向下”的混改;处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一般采用国有国控模式,为了提高其效率,需要重点推进垄断型国企的混改,但一般来说国有资本应在混改企业中保持控制地位,因此属于“控制权导向”下的混改;对于竞争性国有企业,由于其处于纯私人物品领域,无须保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也无须保证国有企业的政策功能,因此,其不再是“控制权导向”的混改,而是“流动性导向”的混改。杨瑞龙教授指出,重塑改革动力机制是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高明华教授认为,要正确理解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即混合所有制是异质混合,而非同质混合。国企混改是国资和民资的混合,必须把健全公司治理与国企混改结合起来,才能使国企负责人有动力推动混改,也能使民营资本有动力参与混改。广东省社科院国资监管研究中心梁军研究员则对决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败的关键“细则”进行了厘清。他构建了7个指标体系,即(1)改革方向:增量带动、做大做强(15%);(2)混合对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10%);(3)股权比例:股比适度、掌控有序(10%);(4)混改结果:评估合理、保值增值(15%);(5)混改程序:依法依规、公开透明(10%);(6)混改目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30%);(7)混改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10%)。他建议用这个指标体系来评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得失。安徽工业大学董梅生博士认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要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和利用员工持股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及搭建适合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平台。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林跃勤教授认为,中国国企做大做强已经成绩斐然,但是做新、做强、做优方面则不如人意,尤其是当前美欧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美贸易大战、对华知识技术围堵、打压中国企业等复杂国际环境,以及国企整体生态环境、经营状况及改革转型不如意,迫使国有企业必须做强做优做大,这是符合时代变化和内在发展逻辑的演变,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国有企业要勇于担当,亟待脱胎换骨、奋发图强,通过制度、管理、建设、品牌、人才创新,做新做优做强做大做好国有企业。 吉林大学李政教授则探讨了“三做”国资与“三做”国企的一致性。他认为新时代国企改革目标有两个,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他认为“三做”国企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基础,“三做”国资是这一基础在宏观层面的体现,因此“三做”国企是“三做”国资的前提和条件,它们是逻辑上一脉相承、实践上梯次递进的关系,是对国有企业提出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内涵更深刻的新目标、新要求。李政教授认为“三做”国企的基本路径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创新能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分类改革,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加强监管,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人为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民共进。“三做”国资的基本路径是发挥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平台作用,推动国有资本的有序流转,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安徽工业大学洪功翔教授认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巩固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带动非公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需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努力。从政府层面看,需要为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环境;从企业制度创新层面看,需要继续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层面看,需要以政府行为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重组;从企业层面看,需要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社会层面看,需要让全体人民分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成果,以获得最广大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三、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分享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叶传柏介绍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徽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整体上市、员工持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国有资本运营试点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安徽省在着力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攻坚方面,如何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改革、规范董事会建设、职业经理人制度、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长期激励等工作。安徽江淮汽车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对公司改制案例进行了剖析。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等研产销和服务于一体,“先进节能汽车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并举的综合型汽车企业集团。江汽集团于2005年正式启动改革,2018年2月改革改制工作已全面完成。自2005年实施改制以来,江汽集团的经营业绩持续保持了快速提升,销量、营业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增长。王东生将江汽集团改革成功的经验概括为:坚持依法合规操作是前提;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是基础;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是保障;战略投资人的选择是关键;激励与约束机制变革是核心。安徽省交控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钱东升介绍,截至2018年上半年,集团资产总额近2 400亿元,位居安徽省属企业第一位。钱东升将交控集团改革成功经验概括为:坚持统筹兼顾,整合机构人员;坚 持同业归并,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兼容并蓄,重构制度文化;坚持同频共振,纵深推进改革;坚持着眼长远,重建战略规划;坚持政治引领,同步加强党建。 安徽国贸集团副总经理何传友对公司改革发展情况作了介绍。该企业处于商业类竞争行业,于2006年3月正式挂牌,是安徽外经贸行业大型企业集团暨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35亿元。成立以后,通过企业改革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了新型产权关系,充分调动企业管理骨干和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企业对于员工的长效激励,激发了企业活力,促进了企业发展。何传友将企业改革成功经验概括为:注重强化功能,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法人治理,规范董事会建设;开展全面预算,强化内部控制;加强风险控制,完善防控体系;践行以人为本,加快人才培养;建设企业文化,凝聚发展合力。南京审计大学卢亚娟教授解读了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江苏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SUMEC)成立于1978年,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SINOMACH)的重要成员企业,属于中央企业。卢亚娟将苏美达集团的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归结为:发展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商业模式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体制机制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四、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支撑问题安徽工业大学洪功翔教授利用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视为两个生态种群,运用2000—2015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共生度的静态、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与民营经济之间确实存在着正向共生、互相促进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从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层面来看,其结论都是一致的。他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解释道,“两条腿”比一条腿走得快、 走得稳、走得协调,在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因市场规模效应、优势互补效应、相互竞争效应、分工合作效应、要素流动效应等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不动摇和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动摇。上海师范大学马立政教授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方针,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南京大学博士后贾兴梅,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国有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时发现,国有企业发展具有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性。无论是从国有企业产出比重,还是国有企业资本投入比重、劳动力投入比重看,国有企业的发展都具有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性。国有企业产出比重、国有劳动力投入比重对其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五、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问题安徽大学荣兆梓教授认为,如果没有国有信托基金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不可能实现预想目标。这是因为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管理还是行政性的、被动的,巨大数量的国有股份资本分散地掌握在互不统辖的各种持股机构手中,其行为趋于投机性和短期化,对市场不可能发挥压舱石作用,因此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是在层层公司制的“俄罗斯套娃”中间再增加了一层“套娃”,对政企分开的目标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单纯公司制难以达成预期目标,为此他提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当按信托基金管理公司的模式组建。杨瑞龙教授认为,要根据国有企业所提供产品的性质及国有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来对不同的国有企业选择不同的改革模式。对处于公益类领域企业通常实行国有国营模式,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薪酬应当参考公务员薪酬标准,采用年薪制,并适当引入成本控制奖励。对处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通常要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基础上改造成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它既要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追求社会目标,又要提高效率,追求利润目标。因此,需要对企业内的不同身份的经营者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对在纯私人物品领域的国有控股或者国有 参股的企业,建立对经营者市场化薪酬机制,通过建立多元化薪酬安排,满足多样化的激励需求。北京师范大学高明华教授提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促进国企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去掉公司治理的形式化内容,要做到“形”“实”兼备,“实”重于“形”。他从董事会结构维度、独立董事独立性维度、董事会行为维度、董事激励与约束维度构建了董事会治理评价体系,发现ST公司反而好于非ST公司,这说明当前中国公司董事会形式治理与实质治理存在反差,独立董事的形式化使其也难以独立,企业家的选聘也不存在独立性,所以高明华提出去掉公司治理的形式化内容,以促进国企可持续发展。中国商用飞机集团彭金柱博士认为,传统国企组织模式难以适应新经济的挑战,股权基金由于具有股权多元化、决策市场化、薪酬与激励市场化和效益为导向的优点,可以助力传统国企改革发展新经济。中国商飞就是借助股权基金,在制约大飞机产业的薄弱环节投资,补齐产业短板;优化整合产业链,降低总体成本;支持国外供应商向国内转移生产和技术,支持国内厂商进口替代;支持有竞争力的厂商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国际一流航空部件生产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完善国有企业中的员工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良 《经济师》2006,(2):148-149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即将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机会与挑战面前,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依然低下。造成这种局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中对员工的激励做得不到位。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激励目标不明确、激励政策难以兑现、激励方式难以选择。因此应该加强在这些方面的改革,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安排,重构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