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理念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为我国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对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地处长三角的苏州市相城区为例,在阐释生态文明及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相城区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症结所在,提出水动力、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的发展思路,构建出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绿色发展策略,并对今后区域生绿色发展道路予以展望,为区域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资源与环境利用和分配的过程中,稀缺、耗竭、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增大、经济和福利损失加大等问题逐渐显现并呈加剧态势。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范式,构建以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生态足迹为核心指标的城市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测算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运用DEA方法测算二者的投入产出效率,使用Tobit模型分析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对青岛市2006—2016年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多角度、动态化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青岛属于"高消耗,高福利"城市。资源消耗、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呈同步发展态势,但生态足迹远超生态承载力,处于严重"生态赤字"状态。(2)在2006—2016年,青岛的生态福利绩效仅在2015年处于效率前沿面,其余10年为DEA无效率状态。在"生态门槛"的框架内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城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轻微的环境损害的前提下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是现阶段湖北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而关键的问题之一。基于2005—2014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PI)计算出湖北省地级市生态效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显示:2005—2014年湖北省的生态效率出现波动下降趋势,全省各地的环境生产总体状况呈现出环境生产技术水平大幅下降,环境生产效率却在上升的形式。但由于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小于技术退化的程度,最终使得湖北全省全要素环境生产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通过对生态弹性力、支撑力、压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分析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地区差异的随机分布特征,生态支撑力对生态承载力具有主导影响,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分析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我国的永续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但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存在综合分区结果实用性不强、环境单要素承载力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资源单要素承载力对资源节约集约指导不足、承载力研究缺少制度支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增强综合分区结果的实用价值、拓展单要素承载力研究方法思路、科学建立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承载力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的建议,并以广西北部湾为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河北省11个地区为例,利用2005年的截面数据,采用均方差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构建生态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地区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河北各地区的生态农业安全状态处于非安全期。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文明的均衡发展为目标,选取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环境、资源、民生四个维度构建生态文明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对2014年江西省生态文明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昌、赣州、九江的生态文明综合水平较为靠前,萍乡、上饶、鹰潭地区靠后;二级指标四象限化后分别落在优势保持区、重点关注区、均衡发展区、优势带动区四个象限。主要针对一、三、四象限指标给出相关建议,推动其象限内指标向第二象限的迁移,促进江西省生态文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按照“理论构建—实证分析—路径探究”的研究脉络,探究共同富裕背景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生态城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通过吸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有益于激活城市内在发展动力,也可以与共同富裕实现有机衔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2)湖州市整体上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可继续释放的潜力,但是仍面临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内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3)从多角度提出了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与共同富裕有效衔接的路径,以期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建设的更高阶段,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众多方面,因此应当成为当前区域空间规划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指导思想。以宁波北仑为例,提炼出生态文明理念对区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介绍生态文明空间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仑发展现状及空间演化过程,认为其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与区域空间格局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详细探讨了北仑生态文明整体空间格局功能区划、产业空间、生态空间以及生活空间规划;最后提出了北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人们对资源环境的依赖越来越大,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发展水平指数模型、系统协调度指数模型和绩效模型;并对昆明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评价,为系统性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  相似文献   

11.
绿色减贫作为一种将生态保护与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型减贫模式,以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精准脱贫全过程,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为解决生态脆弱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指明了方向。河南省淅川县立足秦巴山区生态功能区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特殊县情,秉承"生态立县,绿色脱贫"的理念,通过发展绿色扶贫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的目标,探索出"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减贫模式,为贫困地区绿色减贫思想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绿色减贫实践提供了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养老人才缺口日渐加剧,于是我国养老人才培养逐渐被提上日程。因此,对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养老人才培养相关内容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重点阐述浙江省丽水市养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丽水市养老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提出养老人才培养策略,以期能够帮助解决养老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绿色经济效益、绿色资源利用、绿色生产发展、绿色减排控制、绿色支持力度五个方面构建产业绿色转型的系统评价体系。引入熵值法改进的灰局势决策模型,对近五年来福建省及其九大设区市的产业绿色转型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各区域的产业绿色转型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福建省区域产业绿色转型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在各地的深入开展,在明确行政目的、规范政府行为、满足公众需要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背景下,有必要通过环境保护绩效评估方式提升区域生态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基于国内外环境绩效及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地方政府应在尊重生态规律、遵守法律规章的前提下,以地方政协为评估主体,构建系统、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绩效评估体系。为了确保评估体系质量,在构建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评估目标、绩效模型框架、指标维度、指标及指标要素的选取。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期。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在新形势下,选取工业化高速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江苏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江苏省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和不足,探索新时期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模式,提出以体制机制突破、市场化手段推进、绿色科技支撑、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必然与低碳社会相关联,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的加速发展,低碳社会也随之发展。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低碳社会的研究背景,界定了低碳社会的内涵。从低碳社会的概念出发,以浙江省为例,从宏观视角构建能够客观反映低碳社会各个发展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体系包括社会消费系统、产业能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以及支撑系统,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权重划分。收集2003-2008年浙江省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浙江省近6年的低碳社会建设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找出浙江省在低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不足。并从政府,消费者,企业各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运用AHP法和熵值法测算了各指标权重,并以包头市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模糊隶属度计算出了包头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面对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决策。粗放型生产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祸首,而不科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则是推动粗放型生产的推手,故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而言还需要转变社会大众的消费方式,当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流,必然会引导和驱动绿色生产与之相适应,社会经济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绿色发展转型,因此,  相似文献   

19.
在厘清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和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模型,并以河北省为例,基于2005~2013年河北省发展统计数据,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绩效问题。依据结果指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改善,反过来将对生态文明提出更高要求,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进入互适互补的良好循环。  相似文献   

20.
郭佑 《江南论坛》2009,(11):12-14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