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德峰 《江南论坛》2021,(11):31-33
选聘高校毕业生赴乡村基层任职,表面看来是因高校毕业生庞大就业人数压力所致,实则背后也是国家乡村治理的迫切需要.由2003年率先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到后面陆续推出的"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鼓励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报考基层职位,志愿到乡村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对高校毕业生主体而言,下到乡村任职面临环境适应与角色调适,需要及时理顺关系并担当作为,达到与基层的融合发展,实现其在基层天地中成长成才,基层获得人才智力支持藉以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自从2011年就制定和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的320多亿元的专项资金划拨到全国众多个贫困县(市)的农村小学,为农村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该文以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计划的现状和专项资金的运行状况为基础,建议政府在实施营养健康改善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健康存在的问题,对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需要专项资金的管理进行科学系统优化补贴资源的分配,使中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最大化的有利于民族的下一代.  相似文献   

3.
《广东经济》2007,(11):60-60
我省今秋率先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课本费,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在广东农村变成了美好的现实。据了解,在去年秋季免学杂费的基础上,广东省财政今年又投入10.77亿元,从秋季新学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书本费。按照"一费制"标准,实施免书本费政策后,小学生每人每学年免100元,初中生每人每学年免180元。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别的制度障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别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城乡义务教育还远未跨越均等化阶段.而城乡义务教育之间的差别形成有着深刻的战略、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根源.笔者认为由于义务教育长期实施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造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分散化的投入分工制度造成统筹层次过低,等级分配制度影响资源向农村流动,投入决策制度障碍农民的民意表达,城乡义务教育一直未能统筹到均等化轨道上来,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差别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5.
汪诗尧 《当代经济》2016,(31):122-124
农村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而解决农村教师问题是办好农村教育的关键.城乡发展的二元分化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优秀人才流向机制难以健全,使得农村教师队伍每况愈下.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然而,目前特岗教师流失现象却愈演愈烈,扎根于农村的特岗教师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发展导刊》2006,(4):41-42
为确保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办好幼儿教育、抓好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创七台河市教育发展的品牌,结合国家、省、市关于教育工作的意见及我市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工程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四省(区)四县(旗)二十四校的样本数据,研究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户子女辍学的抑制效果。统计结果发现,该政策实施后农户子女辍学率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仍处于较高水平。基于此,本文根据初中三个年级的样本数据,利用"倍差法"估计了"两免一补"政策的总体效应,并检验了政策的时效性以及政策对于不同儿童群体是否具有等同效应。计量结果发现,政策使得初中学生的就学概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且两年内政策效应逐年提高,但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以及家长工作地点不同的儿童群体,政策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清刚 《经济师》2011,(4):25-26
文章归纳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一个框架,两个不足"——三级管理,各负其责。通过对上述三阶段的分析和检讨,不仅勾勒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且探讨了变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整体规划,制定战略目标,确定指导原则,把握实施要点,分阶段、有步骤、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行。这是我国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从发达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经验看,全免费义务教育必须根据本国财政经济实力状况,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展开。如果超出国家当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需求,短时期内大幅度地调整国家财政收支结构,就有可能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最终使全免费义务教育事倍功半。这也是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时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现实因素。因此,我国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国家财政在保持经济和社会事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每年大致能够提供多少财力直接投入到义务教育当中。这是我们准确划分免费义务教育阶段所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其次,准确期分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考虑“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贫困地区,后发达地区;先贫困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地区,后城市地区。“三先三后”的原则实际上就是集中有限的财力,首先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以及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就学问题。这也是我国基本教育国情所决定的。调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完成率仍然较低,2000-2002年,全国平均义务教育完成率只有76%,每年有500万(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少年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离开了学校,其中有2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6年小学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低的地区均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不足60%的8个省区除海南外全部是西部地区,小学按时毕业率不足85%的11个省区也全部是中西部地区。因此,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首先要把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优先作为保障重点。再次,准确划分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考虑历史的衔接和现实的操作因素。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条和第10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这表明,我国从1986年起就实行了部分免费义务教育。2001年秋季开始,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试行免费提供教科书。中央财政安排的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逐年增加,2001年为1亿元,2002年为2亿元,2003年为4亿元,2004年达到11.7亿元,中西部地区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人数达到2400万名。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中央财政为更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在财政补助环节和支付方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使我国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了免费范围。从2004年起,我国地方政府努力筹措资金,积极落实免收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据统计,2004年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安排免收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资金为12亿元,2005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此项资金达到了28.1亿元,中央财政免费提供教科书的专项资金也达到27.8亿元,许多地方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的工作力度,使全免费义务教育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我国义务教育从免受学费,到免费提供教科书,再到免收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初步形成了全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体系。这既是我国免费义务教育的一个重大成果,也是在全国普遍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的一个新的起点。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划分原则,结合我国目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全国普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分为六个阶段(或“六步走”方案)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投资保障新机制实施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城乡教育投入差距缩小,学校经费保障得到完善。但由于在特殊的农村环境中推行新机制,还存在一定困难与问题,如乡镇学校收入减少、公用经费预测不足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影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育管理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农村特有的弱势群体等。要解决这些阻碍教育公平发展的现实问题,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强化政府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师资建设、建立入学机制、保护弱势群体、建立学校督导评估政策,以期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佘宇  冯文猛 《发展研究》2017,(11):27-39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当前特大城市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面临公办学校准入门槛进一步提升、“钱随人走”实际变成“钱随籍走”、学校教育连续性的破坏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身份认同等心理问题严重,以及民办学校特别是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政策与城镇化政策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国家教育政策与地方政府及府际之间功能和利益的冲突,以及教育资源供给与流动儿童公平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破解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困境的总体思路可以确定为顺应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内在规律,做好1亿人左右的人力资本储备和提升.具体政策建议包括突破计划控制思维,科学预测城市人口,适时增加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支出中的分担比例;规范学籍的线上与线下管理,减少权力寻租行为,落实打工子弟学校财政补贴;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和辅导,提高其对相关教育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经费是义务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经费投入责任划分和现行的定额定项的学校预算制度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明确各级政府主体投入比例,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加大公用经费筹措力度,规范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以及实施绩效管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指数研究"课题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约半数城乡居民对义务教育总体上感到满意,但随着择校、补课等支出费用的上涨,教育支出成为城乡居民家庭较为沉重的负担。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主要存在教学质量较差和学生上学距离较远等问题,城镇义务教育主要存在择校问题。为解决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建议加大改革力度,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探索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而使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学校间差距仍然较大、代课人员难以清退、义务教育债务化解难度较大等问题。应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采取照顾代课人员的考录及补偿政策,中央财政建立激励机制对地方化解债务给予适当支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虽然建立了寄宿制学校,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相应地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困难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方孟游 《新经济》2013,(23):122-122
近年,国家对农村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扎实抓好农村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任务;了解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落实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措施,才能保证衣村中小学资金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上讲,免费义务教育并非“免费午餐”。教育无论采取什么办学方式,都是需要成本的。选择全免费义务教育方式,只是使义务教育这个“公共产品”从目前的混合购买方式向纯公共购买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全免费上学,政府方面就必须承担这笔开支费用,这是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是政府为公民无偿提供基本受教育机会的具体体现。那么,在现阶段我国政府有没有能力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底需要增加多少财政资金?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要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全免费制度,每个县须增加投入的教育经费底限每年为4300万元,如果全国有2/3的县需要中央和省级财政来支付.大致推算政府从一开始就要增加财政投入688亿元。这里还不包括城市地区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的费用。这是比较粗略的估算。因为每个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大不相同的,其所需义务教育的费用也肯定差距很大,不可能用一个平均数据作为其“底限”;而全国需要2/3的县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来承担支付,就更值得推敲了。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其提交的一份提案中认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约1.3亿,按小学生为初中生人数的2倍计算,农村小学生约8500万,初中生约4500万。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数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两者合计需要675亿元。这里也没有包括城市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的费用,且其参照标准是国际平均数据中的生均财政经费比例。实际上,我国2002年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已经达到1700亿元,义务敦育阶段在校生生均财政教育经费为880元,已经接近和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因此,这个数据的匡算也是有问题的。笔者认为,准确测算我国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主要需考虑两个因素(1)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因为每年的在校生人数都有变动.只能用一个略大于平均数据作为参考。根据这个原则估算,我国农村地区小学在校生约1.05亿(含县镇),初中在校生约0.55亿,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在校生合计约1.6亿(为最大数)。(2)义务教育免费标准问题。按照我国2004年秋季起在全国推行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的收费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6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60元。根据规定,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一费制”的浮动范丽,但浮动范围不得超过20%。按此计算,农村小学每生每年最高收费标准为192元,初中每生每年最高收费标准为312元。将上述在校生人数乘以最高收费标准,就可以得出农村地区实施免费教育大致所需的费用。测算结果是,仅在农村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只需要国家财政增加财政支出约370亿元。如果实行巾小学教科书的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那么“一费制”中的教科书费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大幅下降,“一费制”实际收费标准也会下降。因此,如果仅在农村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国家财政只需要增加投入370亿元左右。由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费制”收费标准较高,加之城市地区免费义务教育不可能与农村地区同步实施,考虑到物价因素,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每生每年免费标准可能达到460元。这样,全国普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大约需要国家财政增加支出600亿元左右,这个数据是比较积极稳妥的。(二)国家财政能否保障全国普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的经费?从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收入己达到2.63万亿元规模,且每年以20%的幅度增长.税收增收额超过5000亿元。全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总共只需要600亿元,而且全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是分阶段进行的,每年大约只需要增加财政投入100亿元左右,应当说,财政资金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具体来说,国家财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支出,增加免费义务教育的投入1.从财政超收安排上看。我国财政总收入规模尽管很大,但由于长期以来财政支出实行基数加增长的模式,实际不可能将全部增收资金用于专项解决义务教育免费问题,只能在财政超收上做些文章。以2005年为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进出口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11%,财政总收入规模达到近3万亿元。应当说,这个计划和预算是非常稳健的。从2005年一季度的执行情况来看,全国GDP增长9.5%,税收增长20.4%,经济和税收的增长比是12.15。按此测算,全年预算总收入可能达到3.2万亿元,财政超收可能达到2700亿元(2004年中央财政实际超收2637亿元)。如果将财政超收的5%用于支付免费义务教育所需费用,一年就可以增加免费义务教育经费13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9.
第25个教师节如期而至,就在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第一年.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已经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一场围绕教育的商业争夺战早已热闹开了.其中,尤以教育培训领域的跌荡最为动人.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蓉 《经济学》2003,2(2):453-468
本文以学校组群为分析单位,探讨了我国义务教育资金分配的不公平性。研究证实了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教育投入不公平问题的大量存在;同时也发现政府的一些政策,如对于未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地区的关注和相关投入已经产生了正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内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投入水平上存在悬殊差异;中部地区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水平和努力程度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之间在省内不均衡方面呈现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