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城市绿道作为当今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生态、交通和游憩主体,其承载和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研究针对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加剧以及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从视觉感知入手,基于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机制理论,就南京市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形态和格局进行深入研究,以具有"显性""隐性"和"显—隐性"三性的"生境斑块""自然骨架"和"生态基底"三种景观空间类型为载体,分析玄武湖绿道与要素、形态和格局之间的视觉吸引关系,构建出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模式,解决城市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要素、吸引形态和吸引格局不显著等问题,为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城市聚居环境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 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 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 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 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 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 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 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 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 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 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对郑州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补充调研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道空间及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潜在结构,以网络结构对比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作为技术支撑,根据图论连接度理论,建立网络生态模型,并对生态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最优网络结构,以期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可以将单个公园绿地、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居住社区等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道路系统、文化线路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和城市游憩的整体框架中,形成网络化的绿色游憩开放空间系统;又可融景观、生态、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建设等于一体,实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完善现代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与城市国际化等有重要作用。以上海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并对不同类型的游憩绿道分别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5.
城市湿地作为城市天然蓄水系统的重要载体之一,修复城市已退化的"天然海绵",构建具有自我愈合能力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在防止城市内涝、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危害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湿地公园的水系规划不同于一般城市公园的水景设计,其规划应从城市水系统的全局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在城市排洪调蓄、净化水质等方面的作用。本文以唐山乐亭古滦河湿地公园水体规划为例,探讨已退化的城市湿地如何在合理人工干预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规划修复城市水系的自我愈合能力,为构建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绿色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它将离散的生境斑块进行连通,实现生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于维护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南昌市为例,运用“源-汇”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规划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系统,以引力模型进行优化,确定南昌市廊道建设尺度,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绿色廊道系统以林地、耕地为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屏障,廊道安全宽度应达100m,其连接度、闭合度、点线率高,建设成本比低。该结论能为城市生态建设实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乡村产业绿道是在现有乡村绿道或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的线性空间规划设计,而乡村产业绿道规划建设的关键步骤就是规划选线。为探究乡村产业绿道规划选线的内在机制,在研究有关乡村产业绿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产业绿道选线的基本特征,在GIS技术辅助绿道选线的思路下,选取产业资源层、服务需求层、设施基础层和生态基底层作为选线要素,进而确定选线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乡村产业绿道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以浙江省嘉兴市油车港镇为例进行GIS应用与乡村产业绿道选线实践探索,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从而为乡村产业绿道选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可为区域生态规划提供客观依据。苏南水网乡村受城镇化影响目前面临水网生态功能衰退、生态斑块破碎等问题,以具有典型苏南水网乡村特征的苏州市澄湖西北片区为研究案例,运用当量因子法、土地开发指数定量评价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并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分异特征,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功能分区管控规划、生态技术运用实施三个方面提出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研究是"五位一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文章选取厦门市集美区作为闽南沿海典型案例区,运用位序—规模法和自然断点法,筛选并划分生态源地等级体系;借助构建的生态阻力测度模型,运用ArcGIS空间探查和距离测度模块,剖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提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重构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源地呈随机分布,具有较好的生态安全基础,揭示出NW-SE为主控方向的生态源地空间格局,生态廊道的生成显示陆域生态格局与水域生态格局关联度亟待加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高强度开发制约形成网络状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南北、水陆生态系统联系阻断风险较高。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重构策略:优化提升生态源地质量,加强关键生态战略节点建设,通过规划水陆、陆域、水域三种类型13处生态廊道,构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骨架,以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0.
“公园城市”的提出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体现,也是探索城市发展规划格局的全新升华。以“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为例,综合使用MCR模型等构建生态阻力面并提取生态廊道,并对当前成都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空间耦合匹配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多以林地为主,其余生态源地分布较为分散,以水体和湿地为主。(2)生态重心主要向西倾斜,且城市生态格局受地形等的影响呈南北走向,城市主城区尚有生态潜力较大区域。(3)生态节点之间连通性尚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环城、环湖等城市绿化系统,加强生态景观之间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1.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安全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成为城市学与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生态学与城市研究的融合,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内容趋于丰富。在概要回顾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的概念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并从城市生态安全理论和空间格局评价、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及优化两方面进行了评述,总结出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绿道网络基于其绿色、生态、健康的本质,与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相契合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在深入研究了低碳经济与绿道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结合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经济水平、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包括绿道建设在内的南京低碳经济型城市的指标衡量体系。研究了各个指标在2000—2014年的增减变化以及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设低碳经济型城市的对策,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加强低碳技术等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城市碳排放,尤其是将绿道网络融入城市的低碳建设当中,以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的重视,风景道的研究与建设被提上日程。基于对生态保护、特色景观与休闲游憩的多元需求,由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和一系列实例入手,在传统风景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居于多元价值的生态风景道。同时,以乌兰察布四横风景道的规划为例,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生态网络构建、景观视觉评价的景观节点建设及串联沿途旅游资源的绿道系统建设,在实践中探讨了多元价值目标导向下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在加速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很多地区面临的难题,在利益的驱动下,传统的消极生态保护理念难以抵挡城市建设的不断蚕食,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理念。通过对国内外休闲游憩绿道研究情况的分析,探讨了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意义,阐述了休闲游憩绿道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特殊作用。同时针对其地域特色提出了休闲游憩绿道建设的具体思想。  相似文献   

15.
快速的城镇化和气候变化给山地空间带来了多重生 态扰动。由于空间的特殊性,山地环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 脆弱性。引入韧性规划理念以提升山地环境应对各类扰动的能 力,并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垂直叠加和系统性特征中得到启 发和支撑,提出多维度协调下的山地景观韧性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和韧性理念的关键属性搭建耦合框架, 并总结出具体的实现路径。最后以莫干山为例,基于多源数据 识别出融合综合水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灾害防护、乡 土文化景观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支撑莫干山景观韧性 体系构建,以期为山地景观规划和韧性理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琵琶寺生态农林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将全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及生态农业区四个生态功能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模式并结合现状特点对园区斑块与廊道进行规划与布局,保留并保护园区的农田斑块、森林斑块等自然斑块,控制建设用地斑块面积,打造道路交通(灰道)、绿色林带(绿道)、河流水系(蓝道)等生态廊道,注重斑块之间、廊道之间以及斑块与廊道之间的联系,优化园区的景观结构与生态格局,发挥斑块与廊道的生态功能,提高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徐州市为例,基于最小阻力模型诊断其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单一格局诊断显示,在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地质灾害格局中,低安全等级面积占比最高,分别为43.79%、51.31%、38.20%;水土资源和风景文化格局中,较低安全占比最高,分别为42.33%、33.29%;低安全区集中在生态源敏感地带,生态价值高,容易受到破坏。(2)综合格局测算显示,在综合景观安全格局中,较低安全等级面积最多,占比为45.83%,高安全等级面积最少,占比为0.39%;低安全区域应禁止开发并优先考虑划为生态红线,较低和中等安全区域应以保护为主,较高和高安全区域应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3)两种格局对比发现,综合安全格局中低安全与高安全等级的规模下降,是单一格局叠加累积的结果,因此具有更全面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能够为徐州市和其他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8年一周内(3月26—31日)上海市中心城 区百度热力图进行分时段统计分析发现:同一规划级别的城市 中心在城市空间热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与上海市现行城市 规划中强化城市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以及地区中心的建设 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为缩小同级别城市中心的空间热度差异, 以提升空间热度为导向,选取空间热度较低的代表性地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龙阳路副中心,以公共设施类POI(Point of Interest)核密度分布为基础、道路与交通设施类POI核密度 分布为补充,进行绿道选线与优化结果分析。同时,根据人群 空间热度,从绿地类型、使用时间2个维度,以及主轴线规划、 副轴线规划、绿地斑块规划和夜间灯光设计4个方面提出花木- 龙阳路副中心区绿道优化策略,在实现区域绿道覆盖率目标的 基础上,通过绿道构建提升区域内部的连通性,进而提升空间 热度。  相似文献   

19.
绿道作为一种绿色线性空间,已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普遍选择。建设京津冀绿道示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张家口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多重叠加的历史机遇。通过分析当前张家口绿道建设存在的"重视不够、零星分布、配套落后、内容单调、产业缺失、知名度低"等瓶颈,提出编制专项规划、秉持生态理念、打造全域旅游、整合城市空间、丰富绿道功能、突出地方特色、完善配套设施、举办体育活动、打造绿道品牌、鼓励多元参与、辐射贫困乡村的绿道示范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近30年主题词为"greenway"的367篇相关论文为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5),对国外1988—2018年绿道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和研究地区分布情况进行深入解析。通过关键词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时区分析等方式对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做出展望。结果表明,国外的绿道研究在21世纪之前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21世纪后开始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现阶段绿道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城市绿道的规划管理、生态网络及廊道建设和满足使用者需要三类,并向实现公平性、完善绿道评价体系、绿道功能扩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