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京津冀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需要区域内利益相关方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从上而下的单中心治理模式。文章以京津冀环境治理问题入手分析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必要性,总结了多中心治理与环境协同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状,尝试着提出基于政府、企业、民众、非政府环保组织"四中心"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分析其各参与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利用"道德"的力量促使环境治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已成为实施“2011计划”和科技创新的核心概念,反映了国内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结合现实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共生理论探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共生关系、共生特征以及作用方式;通过对高效协同创新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的具体分析,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斯坦福大学高校协同创新进行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其共生一体化系统的演化过程,为完善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是我国今后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在推进生态文明协同建设中,以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助力推进京津冀生态文明协同建设,是京津冀面临的重要协同发展目标。由河北大学李惠茹教授等撰写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研究》一书,专门对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强  相似文献   

5.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治理机制作为网络治理的重要部分,在共生网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研究网络治理机制的效用,文章将网络治理机制划分为契约、信任、学习治理机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络治理机制对网络治理绩效的影响,并加入网络治理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根据假设构建理论模型,以山西省和陕西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这三个治理机制对网络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治理能力对网络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网络治理能力在网络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绩效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表明网络治理机制以及网络治理能力对企业网络治理的研究价值,对企业的网络治理与良好运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京津冀区域为代表的雾霾污染加剧,重新唤醒了公民和社会的生态意识.相对于自适应能力较弱的市场和企业以及自组织能力较差的社会组织而言,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政府顺利成章地承担起区域生态治理的重任.京津冀区域政府如何突破生态治理的认知局限,从区域政府协作的角度寻求和构建区域生态治理体系,提升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和效率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李惠茹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以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特别是应对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河北大学李惠茹教授等撰写的著作《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研究》对此作了系统深入研究。该书强调以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关联性为基点,从区域一体化重构视角,以新区域主义论、协同论等理论为基础搭建分析框架,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作为研究范式,以如何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为研究主题,跟踪分析李惠茹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及开放式创新情境下,企业通过创新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越来越依赖于其所处的知识生态系统。现有文献强调知识生态系统多主体开放协同与知识共享的重要意义,然而关于知识生态系统关系治理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知识生态系统的关系治理机制,回答如何从关系治理的角度提升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分别从共生要素和共生关系两个方面对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进行探讨。然后,基于Logistic方程构建知识生态系统共生模型,分析知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共生关系的稳定性受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共生单元、统一共生界面和培育共生环境三大关系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京津冀三地间产业合作案例分析,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呈现协同发展进度加快,产业合作领域拓宽,行业组织作用显现的总体特征;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包括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产业搬迁、跨区投资设立公司三种。并对比分析了三种模式,从而提出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潘家栋 《经济学家》2020,(1):119-127
中美经济共生促进了两国经济发展,但共生的非对称性也诱发了贸易摩擦。本文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采用Logistic模型测算中美经济共生模式,并从共生非对称性的维度切入剖析中美贸易摩擦的诱发机制。结论表明:中美两国经济共生不断向互利共生模式演进,但两国的共生存在非对称性,诱发了中美贸易摩擦。贸易规模和结构上的不均衡导致了贸易界面共生的非对称性,而投资规模及投资动机的不一致导致了投资界面共生的非对称性,由此招致了美国挑起贸易摩擦。据此,本文认为应对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在于调整中美两国经济共生关系,使其达到新的平衡点,具体包括加快自主创新、加强谈判与协商、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及加大进口贸易力度。  相似文献   

12.
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间的共生成长条件和共生困境,提出以增加共生单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加强共生环境建设,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完善法律法规,构建正向激励的和谐共生环境等措施,以减少产业化组织内的交易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目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中心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多中心问题与多中心关系成为影响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子。在大转型背景下,运用共生理论,从多中心主体、多中心层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机理、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区域多中心嵌套共生结构模式;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断裂点、经济能级指数建立了多中心共生空间结构模型,分析了多中心共生机制、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多中心协同共生的发展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4.
15.
在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绩效评估时,首先要考虑其开放性与特殊性,同时企业在其长期战略目标引导下,为有效推动企业的价值创造以及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其社会绩效,追求合作共生与共赢。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基础,从经营绩效、财务绩效、社会绩效三个方面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绩效评价通用模型。  相似文献   

16.
赵晔  王小平 《经济师》2015,(5):142-143
近年来,京津冀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京津冀环境污染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在协同治理方面还存在着政策不协调、标准不统一和产业链不衔接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京津冀环境污染的全产业链协同治理应该成为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取向,文章就此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共享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安全、信用等问题。现有研究大都基于传统经济模式对共享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效果并不理想。文章从产销者视角出发,分析共享经济发展演化及协同治理的必然性。分析发现政府应着力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共享市场,完善制度法律、优化发展环境;企业应积极推动各类创新,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供给需求;产销者应发挥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角色作用,积极参与共享经济市场,主动监督市场和政府。  相似文献   

18.
共生是生物界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对生态系统的演变和进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共生理论为视角,在阐述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财政部门及金融部门亦承受了较大压力,支农压力日益剧增。与此同时,财政与金融在支农过程中,往往处于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状态。本文从机制设计理论视角,对支农的目标分类、主体分层,分析各个主体面临的经济环境、行为与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整合财政及金融支农政策,进而形成互补互促、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以加强财政与金融支农的协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李向农  丁艳平 《经济师》2007,(10):244-245
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文章探讨了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运用共生理论,构建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生互动结构模型,指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确保系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方向进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