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全面分析了1979-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轨迹,认为中国就业弹性持续走低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关,同时也受资本深化、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就业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就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就业政策取向应该向就业弹性较大的领域倾斜.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就业弹性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实证的方法,利用1978—2008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作了分析,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测算出就业弹性,并对检验结果和就业弹性测算结果作了原因解析,根据有关计量经济学理论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及就业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提出未来中国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常进雄 《财经研究》2005,31(5):29-39
由于就业弹性的下降,中国的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文章从要素供给、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经济增长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它们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就业弹性下降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积极的就业意义.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因素并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收入、经济增长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过分强调节约资本资源、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并不能提高就业弹性,进一步扩大经济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和设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黄浩 《经济师》2010,(4):67-69
文章利用Panel Data的变系数模型对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敏感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经济体的就业对投资有着很大的敏感性差异;民营经济由于具有较高的投资就业弹性,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外商投资的就业弹性也很大;但农业、公有经济的投资存在就业挤出效应,尤其是公有经济挤出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政府要保大学生就业,就必须突破体制限制,侧重增加就业效应显著的行业和非公有经济的投资比例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6.
笔者基于我国1991年~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面板模型检验等方法,构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人口、工资之间的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从全国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口、工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就业—经济增长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工资上升对就业表现出正面影响,就业—工资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总人口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没有很明显的地域差异,就业—人口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对我国三大产业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基于1985-2009年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产值和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模型对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产业及产业内部主要部门在能源产出弹性和能源就业弹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产业能源消耗的异质性决定了能源消耗低碳化对经济产出及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表明低碳经济应与经济产出和就业保持均衡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nn-Kendall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进行突变点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在Arc GIS、Geo Da等软件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多视角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西南格局,重心迁移以东西方向为主、南北方向变化较小,在主半轴方向上阶段性特征明显,辅半轴则呈持续收缩趋势;县域经济格局具有两极分化、圈层扩散、地域差异等特征;1990—2003年区域县域经济呈集聚分布态势,2003—2013年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热点区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带;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法则,其发展状况呈分散均衡型,其演变格局表明各类型县域比例差异较小,东部经济地带以先升后降型为主,中部经济地带以下降型县域为主导,西部经济地带主要为持续上升型;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与全球化水平、城市等级体系状况、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就业发生巨大变化。但围绕就业弹性这一指标,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文章重新梳理了我国就业弹性的历史变化,并对不同产业及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深入的解析,最后通过构建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模型,对分析当下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情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李红松 《财经研究》2003,29(4):23-27,66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运用差分公式法和经济增长模型法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值。指出了差分公式法的局限性。测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水平出现显著性下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最后,就提高我国就业弹性水平以促进就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郝雁 《生产力研究》2007,15(7):72-74
文章利用广东省1981年~2004年的年度数据,对广东省出口、既有生产能力与国内需求对广东省就业规模的影响进行了协整分析,并根据格兰杰定理建立了四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内广东省出口、国内需求以及广东省既有的生产能力与广东省的就业规模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并对出口的就业效应作了进一步深入的分析。模型同时表明:广东省就业的国内需求弹性大于就业的出口弹性,β系数表明内需对广东省就业的拉动大于出口对广东省就业的拉动,因此我们不能夸大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8—2009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数据,基于邻接和距离规则定义空间权重矩阵,采用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邻接规则的空间关联模式分析下,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联系强度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1988—1993年,苏南与苏中、苏北空间差异并不显著;②1994—1996年,全省经济布局极化现象显著增强;③1997—2003年,极化现象有所缓解;④2004—2008年,苏南与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基于距离规则的空间关联模式分析下,初步推断江苏省县域经济之间正的空间关联性影响范围在240 km之内。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沿江地带经济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2009年前还有很大改观,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带动。  相似文献   

14.
隐性失业影响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有关城乡隐性失业研究为依据,计算所得1978—2009年各种情形下中国就业弹性的取值及其变动趋势较稳健地证明了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隐性失业仅提高某些年份的就业弹性,不能改变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就业弹性暂时提高的原因是隐性失业劳动力真正失业后以很快的速度再就业。而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基数较大的农业、国有与集体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不足,以及其他经济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罗翔  宋鑫  朱丽霞  万庆  张祚 《经济地理》2020,40(8):59-66
城市群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就业密度的考察是理解城市群规模与效率的一个重要视角。文章基于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80个区县(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其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溢出效应。文章研究发现:城市群整体的就业密度向一线城市集中,廊道扩散特征明显;城市群内部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以北京强中心为主导的多中心结构;就业密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就业集聚程度有关,就业密度越高的地区,其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就业密度低的地区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政策建议是:进一步降低中心城市就业门槛,支持经济的跨地区合作;在不同就业密度地区,实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6.
扩大就业的思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业水平高低与经济增长快慢相吻合,扩大就业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管子》就业思想的要点是:提倡侈靡的消费,增加社会的就业量。提高就业弹性的政策措施是: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拓宽农民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像奥肯定律所描述的那样:高经济增长带来失业率的大幅降低,其原因,一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没有促进就业;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隐性失业显性化;三是由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差异所引起。所以,应该确立以就业优先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劳动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性别就业差异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文章基于2004-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检验了外资进入是如何通过竞争效应对企业性别就业差异产生影响的。结果显示,外资进入程度越高的地区与行业具有越低的性别就业差异,外资进入程度每增加1%,我国内资企业女性就业份额将会增加0.0407%,且这一结果在考虑了抽样偏倚、不同外资范围的界定、使用不同外资进入程度衡量标准和控制内生性后依然十分稳健。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外资进入通过提高企业面临的竞争程度来促使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雇佣更多成本较低的女性劳动力,进而降低性别就业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外资进入产生的竞争效应对于性别差异的影响在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其对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受过研究生以上教育的群体影响最大。文章结论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将有利于减少性别就业差异。此外,文章也为研究外资进入的社会经济影响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丁承学  李雪军  王洁 《当代经济》2007,(15):102-105
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像奥肯定律所描述的那样:高经济增长带来失业率的大幅降低,其原因,一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没有促进就业;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隐性失业显性化;三是由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差异所引起.所以,应该确立以就业优先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劳动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20.
李红阳  邵敏 《财经研究》2018,(1):113-127
如何利用临时性就业保持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同时保持就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实证研究了临时性就业对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在控制相关的个体特征及其所在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和城市特征后,临时性就业会使得个体的小时平均工资收入显著减少约18.05%,且这一负向作用在考虑指标度量稳健性、户籍、不同年份数据及分行业子样本检验等情形下仍然稳健.(2)在控制样本选择性偏差和可观测控制变量影响后,本文的结论依然稳健,临时工与正式工之间仍存在无法解释的工资差异.(3)机制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和补偿性工资差异均可以解释临时性就业抑制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临时性就业会降低个体获得与工作技能有关的培训机会和培训时间,且仅特定行业的临时性就业者获得了补偿性工资.文章从就业期限差异的视角为政府部门改善劳动收入、提高就业质量和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