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国股市没有出现像美国股市那样的周末效应。本文并不证明中国股市就是个有效市场。它只能说明,在否定有效市场的诸多现象中,周期效应可以被排除。目前的中国股市既不是完全有效市场也不是完全无效市场,而是一个有一定有效性的市场。政策、公司业绩、信息、炒作、资金等因素都在影响中国股市。如果借助一些分析方法寻找价格被低估的证券,将可以为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过剩不是股市上涨主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青  徐放 《新财富》2007,(4):18-21
促成2006年中国股市牛市的主因并不是所谓流动性过剩。相反,与中国股市处于熊市的前几年比较,2006年的流动性实际处于收缩状态,而不是扩张。认清了这一点,对于我们判断未来股市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央行如果在未来继续采取如小幅加息等货币政策来收缩流动性,并不会改变国内居民出于资产配置的目的而继续持有或者增持股票,而未来中国外贸顺差的变化也不会改变中国股市的趋势。左右中国股市下一步走势的仍然是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盈利。如果企业盈利继续超过预期,那么无论是放松还是适当收紧流动性,牛市还将会继续。如果企业盈利低于预期,那么不论流动性如何泛滥,股市一定会掉头向下。流动性不是推动中国资产价格重估的力量,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业绩。[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中国股市定价权不容外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刚 《财贸经济》2005,(3):3-8,96
中国股市的定价权是中国经济主权的构成部分,它不允许也不可能外移给国际机构。中国股市的国际化绝对不意味着中国股市非中国化,也绝对不意味着需要将股市定价权外移海外。资产定价中的“一价定理”在实践中是不成立。从“一价定理”中试图得出全球股市“一价”的结论,非旦是谋求一件不可能之事,而且可能极容易将研究引入误区。如果说对“一价定理”的实践效能缺乏认识还是属于研究不够深入严谨的话,那么,在明知这一定理存在实践缺陷的条件下,还在继续坚持并误导,就是别有他图了。市盈率存在着诸多缺陷,它只能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是一个判别股价高低的基本指标,它并无一个国际通行的倍数标准。在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中,需要注意解决股市规则、构建机制、股市品种、机构投资者和制度建设等问题。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的过程,就是为中国股市国际化作准备的过程,也是中国股市国际化的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运行机制也较为有效和有序,股市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阻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制约我国股票市场的瓶颈,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 一、证券市场功能的扭曲 对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证券市场有两个功能:企业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而中国的证券市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另一个功能,这就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主要表现在:把发行股票作为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途径;通过国有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5.
卢奇 《市场周刊》2005,(29):47-47
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化趋势推动着企业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他们都需要在内部管理机制上有进一步突破和创新。从国有企业来讲。由于产权改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就只能从调整分配机制和人事机制着手来进行相应调整。而民营企业尽管可以利用产权机制协调市场化竞争。但企业发展初期的组织管理模式因为种种弊端也需要做出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6.
微博·网声     
《中国市场》2010,(38):11-11
陈德铭 中国商务部长 一些外资企业一方面看到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产业配套基础、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感觉到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发展很快,在中国市场上竞争性加强。跨国公司在更多地到中国投资的同时,也对在中国面临的复杂情况有不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新财富》2012,(11):122-123
自2001年起,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开启了真正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全球并购时代。 十年间,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加速,国内并购市场获得了空前发展,并由西方发达国家并购中国企业为主,转为双向互动式的并购浪潮奔涌;企业并购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能源资源到高新技术,从传统行业到金融行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8-2020年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研究表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民营企业所有权的参与度与企业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民营企业所有权的参与度和控制权所有度对国有企业创新均有正向激励效果,且民营企业控制权所有度对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更显著。因此,建议在保持外部环境稳定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提供更多途径。同时,优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高民营企业控制权比例。  相似文献   

9.
笼罩在2004年股市上的阴影可能会在2005年继续得以延续。市场中诸多不明朗的因素,比如宏观经济调控、大规模融资以及股权分置问题,依旧是股市产生大行情的拦路虎。当然,小波段行情还是会发生。投资股市能否有所斩获关键还在于能否把握波动的节奏,找准目标下手。对此,我们的建议是搭机构投资者的“便车”。  相似文献   

10.
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管理模式——柔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不管是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还是企业单位;也不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有获得充足的人才,才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这已经被大多数的管理所认识,他们  相似文献   

11.
展望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上市公司业绩提升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条件,人民币持续升值是股市长期走牛的基础;中国的股票市场将继续维持牛市,债券市场前景值得期待,基金市场应该能够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12.
吾维 《浙商》2005,(3):62-65
浙江民营企业的“造系”运动肇始于2001年,以万向系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板块成为股市上市、重组领域的一支新军。然而随着民营企业上市门槛的降低,连续3年多的低迷股市使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大大下降,民营企业借壳上市、买下上市公司重组的行为越来越少。在这样的低迷行情中,却有一位独特的浙商——新湖系的老板——黄伟,逆势而动,频频在资本市场出手,买下3家上市公司,这是借资本手笔夯实产业还是另有其深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赵晓 《商界》2004,(2):22-25
民营企业获得宪法、正规制度的鼓励与保护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社会环境、民众等不能认同,民营企业仍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更大危机。人心的震荡是社会震荡之先声。种种事实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已到一个重要关头,迫切要求在推进正规制度创新的同时,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  相似文献   

14.
民营企业品牌国际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与国际市场的大范围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到国际产品的供应链中,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痛感没有品牌只能"为他人做嫁衣"的困窘,力争创造自己的国际品牌。政府也明确倡导"名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不管是"走出去战略",还是"名牌战略",民营企业都以其市场的灵活性和巨大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贾扬 《市场周刊》2005,(23):8-8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正凭借各自的优势拓展着市场。  相似文献   

16.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外贸的主导地位和外贸增速的回升,应寄望于在国际市场中打造强大的品牌,与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形成层次合理的外贸结构。2012年的进出口情况,从企业类型来看,增速最为强劲的还是民营企业,出现下降的是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长不明显,而且所占比重回落到一半以下。  相似文献   

17.
猪年的中国资本市场让人感慨万千。“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较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两市市值屡创新高,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是中国资本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提高,是市场深度和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显现了中国股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但同时,新股发行的弊端、中石油独霸熊头以及指数失真、美国次级债风暴等问题也暴露出了监管层的监管空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回顾2008奥运之年,坏消息总是接踵而来,股市绵延下行,上半年CPI、PPI高高翘起,暴雪、地震不期而来,大洋彼岸次贷来袭,中小民营企业经历关门折磨。谁也无法预测这是一年中最困难的时刻,还是最困难一年的开始。但不管情况如何,这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王冉 《商界》2008,(5):99-99
我觉得中国的股市中有两样东西特别害人,它们都和政策无关。一个是新股发行基本上稳赚不赔(股民们老喜欢抱怨大盘股的发行拖累股市,其实你不接它发得出去吗);另一个是股民靠打听来的同企业基本面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所谓“消息”居然能够赚钱(好像消息和关系比市盈率管用)。这两件事不改变,无论推出什么政策,中国股市都只能继续在初级阶段徘徊,大量的中国股民还会继续前仆后继地被“高高地挂在天上”。  相似文献   

20.
何乐 《中国市场》2007,(50):24-28
曾经,物流业在中国被形容为"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和"第三利润泉源"。面对这样一个最后的蛋糕,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想多分一块。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靠网络和资金支撑生命的行业来说,超高速的发展势必会与扑面而来的问题和缺憾对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