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最大的邻邦,随着两国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这也将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一、吉林省同俄远东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可行性外向型农业发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该地区的经济活动已处于开放的国内、国外市场...  相似文献   

2.
汪巍 《经济师》2015,(4):98-100
在过去40年中,中美两国农业合作始终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两国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科研与教育、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美农业合作符合两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1986年7月22日,联邦德国外交部长、研技部长和苏联外交部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分别代表本国签署了两国科学技术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两国还草签了和平利用核能。医药卫生和农业领域的议定书。这三个议定书将分别由两国主管部长签署后生效。两国环保  相似文献   

4.
中越跨境农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当前中越两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发展战略对接,正积极推进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农业作为两国跨境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跨境区域一体化合作背景下,中越农业合作既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制约中越农业合作的障碍和不利因素。近年来中越在农产品贸易发展、农业贸易自由化、农业跨境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中越跨境农业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健全跨境农业区域一体化市场、跨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跨境农业合作平台和跨境农业合作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强中越跨境农业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5.
应澳大利亚全球合作服务中心及新西兰奥克兰商会的邀请,福建社科院、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短期学术考察访问。在考察福建与澳新两国经贸与文化合作的同时。着重了解澳新两国的城市化和农业、旅游业,从中窥见澳新两国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引发了许多  相似文献   

6.
8月8日比什凯克《言论报》发表两位农业经济学者的联名文章《上海合作组织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罕见的农业发展机遇》(以下简称《机遇》),全面阐述吉、中两国农业合作的潜力和前景。这是上海合作组织计划帮助吉尔吉斯斯坦发展经济的重要一步。文章内容翔实,见解全面深刻,颇具开拓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要把农业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贸易优势,需要与周边的日韩两国开展深入广泛的农业合作,目前,双方不但具有这方面的合作需求,也具备合作条件,而合作形式可考虑这样五种模式,即进口开发型模式、出口基地型模式、专项发展型模式、共同研发型模式和合资共建型模式。要实现合作目标。双方要努力解决农产品绿色壁垒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利益分享原则问题和如何强化黑龙江省的招商引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印度和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已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最早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先是在农业方面进行合作。两国科学家通过遗传控制的途径,围绕提高农作物产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这就导致了六十年代“绿色革命”在印度的出现。近三十年,两国的科技合作,由单项发展到多项,由单一领域发展到多种领域。到目前为止,已扩大到农业、卫  相似文献   

9.
李建军  李广 《时代经贸》2007,(8Z):122-123
中印两国作为能源需求大国,在能源领域里的竞争是客观存在,但也具有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对两国在能源领域里的竞争与合作的分析,对促进两国在能源领域中的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求共赢,稳定两国的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世界第一流的科技强国,埃及为科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科技实力相差甚远,科技的合作是否可能?现实的答复则是肯定的,事实上,这两个国家的科技合作不仅实实在在,而且两国为此还共同出资建立了支持和促进合作的基金,即美埃科技合作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这一基金始于美前总统克林顿的第二任期之初,它的模式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了解和研究这一基金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我国与埃及乃至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1.基金目的及合作形式基金是根据美埃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而建立的,目的是发展和加强两国科研机…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经济带的提出,为中国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建设提供新的机遇。中俄农业基地建设有利于推动两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目前,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建设存在基地数量少、规模小、资金缺乏、专业人才流失及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应重点加强中俄两国沿线农业生产基地群建设,完善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养对俄农业合作专业人才,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该文作者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科技处负责中法农业科技合作领域的工作达四年多,对该领域中法两国进行的科技合作有所了解,作者就两国农业科技合作中取得的进展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区域农业对接合作,有利于提升对接合作的针对性,充分发挥不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整体建设顺利推进,加快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为此,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从河西地区与中亚五国农业发展的情况入手,分别分析两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厘清我国与中亚地区的农业合作现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两地区的重点合作领域为以互补为主的农产品贸易领域合作、以当地农产品为基础的加工领域合作、以生物和灌溉技术为主的农业科技领域合作、以中方投资为主的农业金融领域合作、贯通农业整产业链的全面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层面实现经贸对接合作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夷 《经济月刊》2013,(10):68-70
自1990年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以来,两国迅速展开各方面交流,经贸合作更是成果斐然。8月25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第六次访华,回顾两国过去的成功合作,展望未来重点方向,他还专程前往辽宁、新疆考察合作前景。那么。李显龙总理此次访华效果如何?中国与新加坡的自贸区发展现状如何?两国还将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记者走进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对大使罗家良先生进行专访,探讨中新经贸合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张毅 《经济师》2012,7(3):78-79,82
中国是最早进入老挝进行农业投资的国家。当前,中国企业对老挝农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较低,投资领域以农业种植为主,投资企业主要为省市地方民营企业,投资模式呈多样化。中国具有投资老挝的便利条件、两国农业投资合作潜力较大、老挝投资环境也逐步改善;但投资老挝的中国农业企业发展能力还不强,且老挝国内也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中国企业对老挝的农业投资。因而,中国企业应通过规范投资经营行为、加强农业技术投入、重视政府的投资政策导向、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措施,化解投资中的困难,推动对老挝农业投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开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新局面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邹取尽快打开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新局面,为此,必须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前提下采取突破性对策,主要是扩大对俄罗斯的农副产品出口和农业劳务输出及加强农业技术设备领域和食品饲料工业领域的合作,实现大型骨干企业的横向联合及加强中小企业的直接对接合作,共同开发油气资源及加强能源动力合作,联合研制高新技术项目并使其成果产业化,改革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实行“大经贸战略”,并在继续推进边贸的基础上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以实现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云南作为农业大省,与新兴工业国新加坡在农业资源、资金、科技等方面都具互补性。两地的农业资源及农业科研优势对比两地农业科技合作优势互补的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刘青海 《时代经贸》2010,(24):67-68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现在,中非合作已经将近6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农业合作又为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十分重要。文章分四个阶段对中非农业合作的历程加以回顾与总结,最后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玄东日 《经济管理》2003,(23):43-46
中韩建交l0周年以来,中韩贸易额从过去69亿美元发展到目前的312亿多美元,两国互为第三贸易国。同时,入世后,中韩经济关系将由过去的互补会变为在更多领域的竞争。这需要两国提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政策,以避免过分竞争和不必要的摩擦,谋求两国经济关系朝着更广阔领域的合作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部直接接壤,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发的农业合作地区.根据地势与人员优势的先天条件,在农业上实行合作共享的方针战略,有利于实现黑龙江省与俄之间的长期贸易战略关系.这样同时也能促进中国与俄罗斯的友好发展,促进经济贸易特别是农业发展的进步.通过长期的合作,加强了中俄两国的平等互利自己友好相处的关系.这几年的发展建设中,使得黑龙江省在对俄农业输出上呈现上升趋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经济效益,但同时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了.此时,就需要通过合作升级来进一步完成合作升级来保证黑龙江与俄的农业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