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世界先进技术代表的跨国公司,在改革开放后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手段,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升级。但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和生产成本的大幅提升,东部地区的产业开始大规模的转移,这对于拥有便捷的水陆交通和工业基础的重庆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承接有利于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将是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利用Weaver-Thomas模型分析现阶段重庆市应重点承接的产业。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4家企业关于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途径,是通过影响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转移动机来实现的。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在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和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与企业R&D合作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大学已逐渐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强化高校研发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要从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加强大学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对近些年关于大学与企业之间R&D合作技术溢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为大学与企业R&D合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基础,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技术溢出条件下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从技术创新成本角度出发,考虑到技术溢出情况,建立了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静态博弈模型。对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国内企业只有选择渐进式应用型技术创新才有机会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通过市场竞争激励、示范模仿效应、前后向关联溢出效应以及人力资源流动与转移四种技术溢出途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效应强度的大小受到东道国技术水平、东道国经济发展情况、东道国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关联程度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据此,围绕企业协作、技术进步、市场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为进一步强化东道国技术溢出效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知识转移理论、创新理论和知识网络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了知识网络创新路径的问题。通过博弈模型和仿真模拟分析,构建了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网络创新路径模型。认为按照知识转移存量和开放度两个维度,知识网络创新可沿着3条非线性路径展开。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校企)知识转移的情景因素、存在的渠道以及模式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6类情景因素、22个转移渠道和3种模式,并尝试构建 “情景-渠道-模式”的校企知识转移模式的选择路径,以及存在其中的“情景-渠道”、“渠道-模式”二级映射关系,以此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校企知识转移过程是一个多渠道、多模式并存的复杂过程,为解开校企知识转移的模式“黑箱”,更好地为分析校企知识转移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技术演化是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基于1999-2019年成渝地区142个县(市区)、637个专利技术领域的面板数据,考察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成渝地区技术演化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区域发展阶段和技术含量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均存在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关联在先发地区和低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而技术转移在后发地区和高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存在“倒U”型影响,邻近地区技术演化对本地具有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成渝地区同时发挥技术关联与技术转移的作用,在发达区域技术关联强的领域加大要素投入,鼓励技术落后区域进行技术引进,加强区域协作,破除研发要素流动壁垒。  相似文献   

10.
技术转移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成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首先,从运行机理上将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划分为内部型技术转移办公室(TTO)、外部型技术转移公司(TTC)和混合型(TTH)。其次,基于高校学科类型、高校科研规模和转移机构级别3个维度探究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最优选择策略。最后,以湖北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研实力弱、科技成果少、技术转移需求低的文科类和教学型高校适合采用TTC模式;科研实力强、科技成果多、技术转移需求高的理工类和研究型高校适合采用TTO模式;层次高、机构发展成熟的综合类高校适合采用TTH模式。研究结论有利于厘清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的适用条件,为今后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法对“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网络的空间格局演化、板块间技术溢出机制及国家间主要技术溢出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网络技术溢出强度提升显著,但呈偏态分布,仅有少数国家存在技术溢出,多数国家扮演着技术吸收者的角色;②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中国、韩国和俄罗斯发挥着“发动机”、“传导”和“桥梁”的功效;③由中国、韩国等5国构成的板块一是“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的核心阵地,由俄罗斯等11国构成的板块二接收来自板块一的技术溢出,并将技术溢出动能向其它板块传递,由其余114国构成的板块三作为净受益者,是技术溢出动能传递路径的最终环节;④技术溢出路径既有空间依赖也有新的路径创造。技术主要被核心国家和发达国家吸收转化,体现出固定区域技术溢出的自我强化和反势能技术流特点。新增路径主要指向欠发达国家,表明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国家与核心国家产生技术联系并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2.
运用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法对“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网络的空间格局演化、板块间技术溢出机制及国家间主要技术溢出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网络技术溢出强度提升显著,但呈偏态分布,仅有少数国家存在技术溢出,多数国家扮演着技术吸收者的角色;②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中国、韩国和俄罗斯发挥着“发动机”、“传导”和“桥梁”的功效;③由中国、韩国等5国构成的板块一是“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的核心阵地,由俄罗斯等11国构成的板块二接收来自板块一的技术溢出,并将技术溢出动能向其它板块传递,由其余114国构成的板块三作为净受益者,是技术溢出动能传递路径的最终环节;④技术溢出路径既有空间依赖也有新的路径创造。技术主要被核心国家和发达国家吸收转化,体现出固定区域技术溢出的自我强化和反势能技术流特点。新增路径主要指向欠发达国家,表明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国家与核心国家产生技术联系并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美两国2000年和2005年高技术产业间技术扩散模式进行了分析。从扩散效应、扩散结构和演化趋势3个方面揭示了中美两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扩散模式的异同,并指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隐性知识特性、技术转移方式、技术转移双方主客观等因素的存在,其作用有所抑制。以社会关系网络为载体的社会资本,对于这种知识的转化、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它使得技术转移双方通过频繁互动和便利有效的交流完成隐性知识的交换与转化。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技术领先地区(国)和技术落后地区(国)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Verspagen模型,建立了基于技术能力和路径依赖的技术赶超模型。研究表明,后发地区(国)实现技术差距缩小和技术赶超的关键不仅在于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还要打破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后发地区(国)不可忽视经济主体“有意识的行为”,实现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新的演化。因此,后发地区(国)一方面要培育自身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快摆脱技术对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实现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梳理了美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从法律、资金、政策与绩效4个方面归纳了促进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体系。最后,在总结美国国家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实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导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中路径依赖的成因及破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策略,已经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由于路径依赖现象的存在,新技术的推广活动在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挑战。本文通过对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正是由于转换成本和网络效应的存在导致了路径依赖的出现。转换成本的存在虽然导致了路径依赖或锁定现象的出现,但这种锁定是有限度的,在很多情况下网络效应起到了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在网络效应的影响下,市场容易表现出正反馈的特点:如果一种技术在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安装基础具有相对优势,就有可能使市场选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限制其它技术的市场份额。因此,一项技术创新能否取代旧技术,关键在于用户规模能否达到所需的临界容量。根据路径依赖的形成特点,本文提出了几种破解路径依赖的有效途径: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采取技术兼容策略和尽快达到临界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