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数据质量是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其质量的高低影响系统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目前,接入征信系统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庞大,其数据质量的高低成为直接影响征信系统建设、推广和应用的关键因素。将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运用于对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的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征信管理部门数据质量核查、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个人征信数据质量现场核查验收工作是巩固现场核查工作成效、保障个人征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该验收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且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供参考的全新工作,同时也是各征信分中心针对地方性金融机构开展的重要工作,因此,结合参加中国建设银行个人征信数据质量现场核查验收工作的实践,对该项工作开展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行许昌中支狠抓征信数据质量的典型个案提高数据质量是征信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为切实提升辖内地方性金融机构———许昌银行征信数据质量,人行许昌中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按照《企业征信系统数据质量量化指标》的要求,先后共进行8次现场和非现场检查。通过对许昌银行征信数据两端核查比对,对许昌银行的数据质量进行评分,加强质量  相似文献   

4.
数据质量是征信系统的生命线,决定着征信系统建设的成败和效能的发挥。为建立地方性金融机构数据质量长效机制,一方面,征信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继续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征信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地方性金融机构应从源头提高业务系统的数据质量,保障录入环节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加强对征信系统数据上报、异议处理、反馈报文处理等各项工作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加强质量监控。与此相适应,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必须跟进改革。目前以"3+3+4"考试评价模式替代传统的"3+7"考试评价模式逐步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这种"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考试评价新模式,能有效避免学生所学理论与今后工作实践运用出现错位,真正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广东金融风险的特点是,金融风险集中爆发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风险处置代价大,地方性金融风险有从银行业向保险业、证券业扩散的趋势,外源性金融风险有扩大之势.风险处置中的不足和问题是,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后续工作进展缓慢,市场退出制度化建设滞后,新设金融机构长期系统性风险防范薄弱.应通过建立区域金融安全协调合作机制、监测分析预警机制,明确中央银行再贷款职能,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某些地区出现"老板跑路潮"和"鬼城频现"现象,同时又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人们开始质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质疑是否地方性债务危机即将来临。通过对于我国地方性债务危机现象以及成因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性债务危机主要源于企业的融资难、政府的权责不对等、GDP的盲目追求等问题。并针对地方债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事后监督作为央行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保障内部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应业务核算数据大集中的发展趋势,央行事后监督工作应在监督理念、职能定位、方法手段等方面予以改进和突破,实现从合规性监督向资金风险性监督、从全面复审向重点核查、从核算结果监督向对数据定性、定量预警分析方向的转型,以有效发挥事后监督的会计核算资金风险"防火墙"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以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主要依托的信贷征信管理平台,为金融机构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但是,征信系统建设中还存在法律法规缺失、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征信产品比较单一、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今后,应加快征信法制建设,建立社会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征信队伍整体素质,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三则案例表明,部分金融机构违规冒名贷款、违规修改个人信用信息等行为,对征信系统的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今后,应敦促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并完善异议数据处理制度,建立个人征信数据质量分析系统,切实加强数据监管的长效机制建设等,以便从根本上防范和解决现存的虚假数据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对商洛市905户农户信贷需求情况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别对农户信贷需求、农户金融机构信贷需求和农户金融机构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既从需求视角估计农户借贷需求和金融机构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又从供给视角估计农户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商洛农户的潜在信贷需求强烈,但由于自身收入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消费性借款不愿承受较高的利息支出等因素,农户不愿意向金融机构借款;与此同时,农户选择向金融机构贷款时,由于没有熟人、缺乏抵押物、没有被评定为信用户等因素制约,较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满足。最后,本文从扩展农户金融需求、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两方面提出缓解农户"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放贷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信用意识的普遍提高和个人信用报告的广泛运用,金融机构冒名贷款引致的征信系统数据失真问题逐步暴露,引发多起媒体争议和征信诉讼,给征信机构带来舆论风险和法律风险,使征信系统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分析冒名贷款的三种常见类型和处置难点,并提出通过"三步走"来解决个人冒名贷款异议。  相似文献   

13.
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条件下,金融机构贷款行为也发生变化:惜贷、信贷配给和更高的抵押要求,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整合地方资源,发挥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有助于解决珠三角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非银行信息已成为征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安徽省征信系统非银行信息采集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为各金融机构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非银行信息的采集面不够宽、单类信息采集入库量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异议处理机制尚未明确、信息应用缺乏标准等,制约了金融机构的有效应用。因此,应建立“人行领导,政府推动,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继续扩大非银行信息的采集力度,努力提高入库信息质量,鼓励金融机构出台非银行信息应用规范,引导非银行信息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5.
商业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商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文章以1988~2008年湖南省空间商业数据为基础,利用ESDA方法对湖南省县域商业空间集聚的总体趋势与局部差异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商业空间全局集聚不明显,局部商业空间极化趋势显著,并且比较清晰地呈现出"3+5"城市群、大湘西和湘中南三大商业空间集聚区域,长株潭和"3+5"城市群日益成为湖南省商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16.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需要对气候风险加以度量和管理,碳核算作为金融机构全面了解自身环境影响、度量转型风险的重要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当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碳核算的进展及存在的局限性。鉴于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不完善、覆盖范围不全面、数据质量不高、碳核算动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快出台我国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循序渐进扩大核算范围,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碳核算激励机制,完善碳核算成果运用机制,夯实金融机构碳核算数据基础,建立数据信息沟通渠道,提高数据可得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随着地方性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及由此产生的风险频发问题,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职责逐渐进入决策层与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从地方政府之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监管责任入手,以多重角色诉求矛盾为视角,提出了弱化地方政府出资人、需求者的角色诉求,促使其有效履行监管职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参数是现代海关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要素,对参数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海关监管行为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将成为海关业务管理的重要形式。而成熟的海关参数管理制度必须具有稳定的概念体系与基础规范,主要递进式地表现为海关参数的总体定义、海关参数的分类依据与海关参数的信息标引模式。风险管理参数是指"海关为实现行政执法与业务管理目的而加入业务系统用于控制和干预业务运行的指令变量",不同于"为保障数据质量与发挥统计信息辅助决策功能而设置于统计工作系统用于判断处理数据对象的指令变量"的统计参数。参数性质特征的厘清是海关业务管理与行政执法水平的重要的反映形式与实现手段,对其进行分类与标引虽然增加了参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但却是海关风险管理工作系统化与专业化的必要途径,保障了海关具体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有助于推进海关制度的现代化与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证券化是地方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地方性国有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是在国有资产功能、公有制效率等理论方面存在认识偏差。为了顺利推进地方性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推进地方性国有资产证券化。可以采取归纳、推理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证券化的国有资产范围,应该从动态资产扩大到静态资产,从人工资产扩大到自然资产。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化,既有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又有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滞后及社会保障体系不成熟等方面的原因,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风险的基本对策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及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和压力;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提高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强地方财政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担保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