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也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引擎。文章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及其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分析制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因素及其内部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力及内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支持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优势,促进湾区内产业发展提升,推动珠三角与港澳科技创新及产业深度协作,成为当今研究大湾区发展的最重要课题。基于"粤港澳产业协同""协同管理"和"网络化管理"理念,分析粤港澳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构建一个静动态相辅相成的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新时期,加强青年科技文化融合交流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本文结合广东科学中心连续八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科学影像大赛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技文化交流融合发展路径,凝聚湾区青年新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共谋湾区科技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燕 《现代企业》2023,(4):91-93
<正>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逐步推进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大湾区内地“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广深两地核心引擎作用凸显。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最强,联系度也最高。广州通过增强科技创新集聚力、整合力和辐射力以提升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中枢纽能级,  相似文献   

5.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其发展不仅涉及“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在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也涉及其在国内、国际循环中的发展方向,这使得大湾区在多尺度发展环境中通过跨尺度联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必将趋于复杂,迫切需要寻找适配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通过剖析粤港澳在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特征、模式及其动态演变,初步探索了“双循环”体系下“东西兼容,四链融合”的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创新模式,表现为以“东西兼容”的开放创新推动形成“粤港澳+国内+国际”创新模式,并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以此实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伴随高水平开放和高强度科技创新,大湾区日益显现区域市场的活力和高成长性。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应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新内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彰显大湾区经济活力。一是强化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增创和发挥大湾区协同治理优势;二是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步伐,增创和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势;三是强化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展示窗口。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香港、广州和深圳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强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旨在消除珠江三角洲内部差异,实现普惠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必然逻辑,是中国发展动力的积极探索,是政策优势转向制度优势的路径选择,是新一轮经济社会建设的先行先做示范区。探讨湾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优劣势,以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通过制度试验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体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口集聚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问题研究的重要价值。依据2000~2020年数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内部圈层的人口集聚特点,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人口集聚水平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人口集聚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有近一半的常住人口生活在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主的第一圈层城市,且科技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的集中化趋势明显,具有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制度差异、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地方过度竞争等,应采取跨境治理机制法制化、创新人才合作模式和精准城市产业定位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起,区域创新系统逐步成为区域发展和创新研究的重要分析框架。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是区域创新系统健康、高效运行的内生动力,也是区域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视角。从产业维度、创新维度和空间维度出发,基于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及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系统展开探讨,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深度促进"两链融合",拓展多样化的区域创新模式,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治理水平,不断探索丰富区域创新政策的内容,在全国区域创新中充分发挥好引领作用,进而更好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湾区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但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加大发展养老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老龄化背景下,基于协同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归纳,然后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困境所在,提出优化路径,以实现城市间养老产业的协同,推动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及扩展区创新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资源最集中、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是参与全球产业和科技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运用2000-2017年的专利数据,从整体差异、时空演变、创新联系、空间相关四个维度研究粤港澳地区(大湾区及其扩展区)城市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态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从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开放度、产业特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五个方面探索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粤港澳大湾区及扩展区创新产出呈"核心—外围"格局;②粤港澳大湾区"港深广佛"创新联系走廊凸显;③粤港澳大湾区及扩展区创新产出水平呈空间正相关性;④创新投入和开放度水平显著影响创新产出;⑤粤港澳大湾区及扩展区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性。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应遵循科学的建设路径。国内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表明,应重视规划引领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注重创新协同和环境营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快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并通过集聚创新人才团队、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支撑创新全过程。同时,加快制定规划体系、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开放创新格局、构建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创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湛江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探索一条突出“粤西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融合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湛江拥有对接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科技资源、交通设施、社会文化等现实基础条件,同时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由于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合作开放意识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沟通合作机制不健全、专项政策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从培养合作意识、夯实基础设施、完善沟通合作机制、制定专项政策等方面入手,推进湛江更高质量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相似文献   

14.
航空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为航空物流提供基础支撑,推进航空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路径。文章选取200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和湾区城市发展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航空物流与粤港澳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现状。研究表明航空物流和粤港澳湾区系统处于较高水平耦合,两系统也呈现逐渐协调的状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机场群合理分工、差异化定位;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组织协调;完善地面综合交通体系;发挥人才、信息技术在大湾区机场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措施,推动航空物流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协调发展总战略下,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之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在中国国家战略层面的又一重要实践途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的实质内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则进一步创新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湾区经济理论视角出发,以同城化发展理论为框架,以"广佛同城"为例,考察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同城化发展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佛同城"效应构成变量具体对佛山市区域经济发展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机理。文章构建了插值函数Gompertz逻辑回归方程模型,并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主要结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佛山市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呈正相关且显著持久;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合作的"广佛同城"化发展策略的提高通过"城市圈渗透"佛山市这一受益主体的外溢效应最终提高佛山市区域经济发展绩效。根据实证结论,提出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同城化发展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实现佛山快速发展的创新驱动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刘琦  罗卫国  罗萧 《企业经济》2022,(12):98-106
人才网络对区域创新策源能力的跨界要素分解具有内涵式带动作用。本研究基于人才网络视角,选取2011—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数据,采用Haken协同演化模型,实证检验创新策源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网络对创新策源的动力要素有显著影响,直接关联技术创新和科学创新策源能力;人才网络与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密切相关,深度辐射到创新应用策源能力。据此,建议发挥人才网络对创新策源能力的内生调节功能,从人才规划体系、人才选拔标准和管理机制多维入手,激发人才网络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科学创新和创新应用的驱动作用,强化人才网络建设对创新策源能力的有力支撑,全面培育、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策源能力,促进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湾区11个城市非常重要的发展契机,在重大发展机遇面前,我们物业管理行业也看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湾区趋势政策研读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14年。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实验区,国家对广东自贸区的发展定位明确为粤港澳全面发展示范区,可以说在5年前就为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埋下了伏笔。时隔三个月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文,决定成立广东自贸区,涵盖三个片区,分别为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片区。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开放、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发达,具有率先发展区块链产业的优质土壤和先行条件。论文主要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发展的现状,对比世界上其他三大湾区的科技、人才、投资机构等方面,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在对比分析下的发展潜能,分析存在的优劣势,补齐短板,抓住机遇,提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国家战略使命(一)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21世纪以来,中国相继出现“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哈长、长三角、中原、珠三角、关中平原”等8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竞争力领先全国,经济总量占全国40%以上。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相继提出,标志着各大城市群将进一步持续承担起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拉动全国发展的国家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