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模糊性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地传达模糊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 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 从美学视角看待本部译作,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最基本的美学特性,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陌生化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在译者隐身的同时传达其陌生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 它的文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认为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会使译入语的读者与原作者产生共鸣,即译作与原作功能对等.本文以<荷塘月色>朱纯深先生译文为例, 分析译者是如何尽量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实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的.  相似文献   

5.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它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但在英语翻译上如何作到恰到好处实为不易。杨宪益夫妇、霍克斯、许渊冲三者的译作均堪称佳作,相比之下杨宪益的译作强调忠实,注重形似;霍克斯的译作偏重神似,追求化境;许渊冲的译作则力求审美,再现意境。虽各具风格,四位译界老前辈的译品毕竟已为更理想的译本的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的本质就是借助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模糊性,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而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借助概念隐喻实现其美的传递。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地传达这种认知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向西方人展现了清末中国一对夫妇恬淡而有情趣的生活。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借助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原作的风采得以圆满再现。本文通过对此译作的细细解读,结合林语堂美学翻译思想,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其所主张的翻译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8.
等效翻译是西方翻译界较为推崇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作品的原作对受体的影响与译作对受体的影响等效。等效翻译的着眼点是两种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语言习惯、思想感情的倾向性,而不纠缠于千差万别的个性。在实际的翻译中。能坚持等效翻译的原则,就能更好地做到译作与原作的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的建树对白话文和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保留了原文的散文体,并且在选词造句上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从而再现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创作出让读者易于理解和喜爱的译作。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互相促进,推动了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差异,英汉习语在互译中可能造成语义的丧失。就翻译标准而言,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提出了不同主张。有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美学“五美”标准,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以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们各执一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张译文应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客观地再现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融合中国传统训诂学与西方现代阐释学,将作品的"文"、"词"(部分)与"志"(整体)视为一个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并进行双向互动的循环阐释,以求实现对作品部分及整体全面的透视与解析,但没有充分考虑作品存有的内在矛盾性,有可能导致其部分与整体之间不能构成一个双向互动互通的有机统一体.从这一意义上说,钱钟书在阐释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其实并没有超越狄尔泰、加达默尔等人.  相似文献   

12.
"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是桂林旅游的新定位,也是桂林旅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如何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这一目标?这是新旅游定位形成后面临的现实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笔者认为只有在"世界"、"山水"、"文化"、"体验"等方面做足文章,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定位目标。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融合中国传统训诂学与西方现代阐释学,将作品的“文”、“词”(部分)与“志”(整体)视为一个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并进行双向互动的循环阐释,以求实现对作品部分及整体全面的透视与解析,但没有充分考虑作品存有的内在矛盾性,有可能导致其部分与整体之间不能构成一个双向互动互通的有机统一体。从这一意义上说,钱钟书在阐释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其实并没有超越狄尓泰、加达默尔等人。  相似文献   

14.
外贸英语翻译的“忠实”与“变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贸翻译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与外贸背景知识和实务操作紧密结合的过程。现代外贸英语具有完整、简洁、具体、正确、清晰的特点,翻译时应遵循“忠实”和“变通”原则,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村中企”是兴建于农村中的企业总称,其在中国发展较早,但历经曲折,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新农村建设应该依靠“村中企”这些“星星之火”,引导和促进其产业升级,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提倡集约化投资、建设和生产,实行内涵式、集约化企业发展战略,最终使“星星之火”连成一片,形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6.
"本色译者"应是那些能在翻译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反之又指导和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貌,创造出个性化译本的译者。译者本色是指译者的性格、文学修养、个人阅历、生活态度、审美能力等个性化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傅雷和许渊冲是中国翻译界出色的"本色译者"。  相似文献   

17.
"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国英语"语用变体具有共核性和区域性。"中国英语"可以认为是在应用英语进行国际交往时,它的使用者对英语语言规则与词汇的使用,发生了语用变体,这种语用变体是由中国人的生活形式使然。  相似文献   

18.
"本色译者"应是那些能在翻译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反之又指导和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貌,创造出个性化译本的译者。译者本色是指译者的性格、文学修养、个人阅历、生活态度、审美能力等个性化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傅雷和许渊冲是中国翻译界出色的"本色译者"。  相似文献   

19.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世界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奈达将信息论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要实现动态对等,必须要平衡译文的信息传输负载,使译文的冗余信息与原文的冗余信息对等。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冗余信息,实现"冗余对等"。  相似文献   

20.
从"发话人抱有质疑意图""发话人没有质疑意图""发话人表达真实想法"三个角度出发,通过语音、语调的对比和意义的分析,对否定疑问句"ではないか"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究,"ではないか"句的学习是日语学习者不易掌握的难点,尤其是语音、语调的不同,完全表达不同的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