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瑞祥 《经济师》2011,(11):217-217
中国农村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加上农村建设用地分散使用,布局不合理,对农村发展造成重大制约。因此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开发是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措施。文章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开发的工作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丁万泉 《当代经济》2009,(15):124-125
土地开发整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手段.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但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提高和改进.本文通过对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当前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命题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要求,认为,土地开发整理正由单一的补充耕地目标向综合化的土地综合整治转变,其内涵和外延逐步扩展,难度也不断加大,所需资金不断增加,管理需要不断完善,思路需要不断创新,提出城乡统筹的土地开发整理新模式。农村土地整治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是一项"民心工程",所以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胡慧卿 《经济师》2008,(1):234-235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措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科学规划、优化配置的原则,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针对农村居民点、农村工矿废弃地等不同情况,依据不同的整理形式,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建立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土地整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二者的协调机制。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二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多不够协调的现象。为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应建立和完善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问的协调机制。研究结论:应着重从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体系、做好规划的编制与协调、建立统一的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建立和完善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为此,莆田市国土资源部门认清形势,服务大局,强化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农村用地规划管理,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自觉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贯彻落实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互动性逐渐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民主管理"的政策目标,借鉴德国乡村土地整理规划经验,提出了我国乡村土地整理规划中引入公众参与的含义及必要性,并以笔者参与的一个中德合作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介绍了公众参与在乡村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初步成果.最后得出公众参与对我国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的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土地整理竣工图测绘的技术依据,结合贵州省当前土地开发整理竣工图的测绘存在的问题,提出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竣工图测绘的一些措施及体会。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对如何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已被各级党委和政府列入“议事日程”,列入经济发展和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大计中,在不断总结土地开发整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树立了宏观开发的理念,走科学有序开发的新路子,土地开发整理的进度和质量明显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的内涵,也拓展了土地整理工作的思路。焦作市近年来立足当地的农村宅基地现状,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目标,从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入手,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大大缓解了当地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土地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清 《经济师》2007,(6):219-220
文章从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着手,对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土地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土地整理也是当地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整理,改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获取土地折抵指标,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县(市)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4.
蔡亚林 《经济》2007,(5):109-110
在一间古朴整洁的书房里,哈经雄教授正在埋头整理资料,看到记者,他立即起身,面带倦容的微笑道,"刚才整理了一些以前作的研究,还真有点累了."当谈及民族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时,他立即恢复了神采,语气坚定:"民族教育全面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新农村建设搞好了,民族教育才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拟于2009年8月22日在长沙市举行,会议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包括4个子题:(1)村镇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2)土地整理与节约集约用地;(3)土地开发利用与城乡一体化发展;(4)城镇建设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地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编制方法应有别于省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黄石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实践为基础,从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规划方案的编制与比选等方面对地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土地整理也是当地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整理,改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获取土地折抵指标,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县(市)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在全国首创以乡镇为基本单位的国土整治新模式,此举将有利于提高国土综合整治的力度和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悉,该市实施国土整治的乡镇2010年将达到10个。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国土整治,其目的是以土地整理为平台,把土地开发整理与发展现代农业、高山移民、地灾搬迁避让和矿山环境整治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土地整理也是当地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整理,改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获取土地折抵指标,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县(市)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存在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①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主要有农村宅基地转型理论、空心村理论以及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等,这些理论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和挖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多被界定为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其主要测算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三种;③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的主要依据;④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挖潜政策措施主要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三个。今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理论研究亟需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以搭建新的框架,加强理论框架对潜力测算方法的指导;②潜力内涵应更加注重整理增加土地面积的表述,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的修正需更加系统,潜力分级指标需更加有针对性;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三个政策与农村居民点挖潜关系的梳理,为潜力挖掘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