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西二村改造为例,剖析了广州市"三旧"改造政策,针对西二村改造所面临的历史用地处理、拆补方案确定、改造资金获取、开发强度控制等问题,在"三旧"改造政策的指示和引导下,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其实行改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展开广泛的探讨,提出"政府引导+村集体入股+开发商投资"的改造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与现行模式进行对比.证明该模式能促进"政府、村集体、开发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保证各个改造主体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更好地推动"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河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本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补充耕地,解决建设用地需求须开展建设用地整理。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总结了建设用地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用地整理的方向——重点整理农居点用地。在河北农村建立类似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以解决村庄土地闲置和宅基地超标问题,实现农居点用地逐步缩减,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扶持旧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加强开发区的清理整顿,调整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4.
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规模不断增长,旅游用地急剧膨胀,旅游用地浪费现象严重,旅游用地增长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作为一种既能满足旅游开发,又能实现土地保护的方式,是缓解两者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旅游用地自身特点以及旅游产品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的可行性。而加强已开发和新开发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实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及未利用地等向旅游用地转化,将成为旅游用地复合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意味着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这样后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就使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问题越来越迫切。如今土地越来越稀缺,如何高效地利用低效能土地,成为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城镇土地低效用地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城镇低效用地开发利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建设用地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秀琴  阮伟致  江华 《经济地理》2006,26(1):114-117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了近年来广州市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改造缓慢及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低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同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探讨了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瑞祥 《经济师》2011,(11):217-217
中国农村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加上农村建设用地分散使用,布局不合理,对农村发展造成重大制约。因此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开发是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措施。文章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开发的工作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设用地开发度及其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叶晓雯  陈逸  张琳  张燕  黄贤金 《经济地理》2011,31(12):2094-2099
创建“建设用地相对开发度模型”,并引入区位熵指数、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7--2009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度和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我国84%的省(市、自治区)建设用地过度开发,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开发过度的省市自治区分别占各区83%、80%、100%;大部分开发过度省市,各因素决定的建设用地面积阈值不均衡,存在短板,直接限制实际建设用地的合理开发度;建设用地弹性系数EP、EL偏大,39%的省市耕地呈负增长。对此,提出了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用地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分析旅游用地的概念,研究近30年国内外旅游用地文献.研究发现,国外旅游用地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模式及空间分布、旅游用地评价、旅游用地相关者态度、旅游用地开发及可持续管理等方面.国内近年来开始关注旅游用地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评价、旅游用地土地变化、旅游房产、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旅游用地类型及功能结构、旅游用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六大方面.文章对今后我国旅游用地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2021,41(5):213-222
旅游用地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热点课题。客观揭示旅游用地发展进程,有利于厘清旅游用地发展特征、明确旅游用地演化机制、丰富土地利用的内涵。文章通过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系统梳理国内旅游用地相关概念、内涵以及特征,进一步把握我国旅游用地进展。据研究可知:(1)旅游用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旅游用地与生态系统、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旅游用地法律问题等方面。(2)当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用地概念和内涵界定尚未达成共识;较少从"点""线""面"综合角度来探讨空间表征及其演化;旅游用地与其他土地利用交互作用、旅游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及效益等相关研究不足;忽略旅游用地季节性闲置、开发—保护等常规性问题,以及区域突发性灾难事件后,旅游用地管理、利用和转产等问题。(3)未来研究应充分借鉴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人—地"关系理论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核心,探讨基于旅游视角土地功能分类体系和研究框架的构建、大数据和3S技术背景下旅游用地研究方法的革新、探索旅游用地高质量发展,以期形成客观、系统、高效的旅游用地理论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凯  沈吉  许鸿明  张庆华 《经济研究》2021,56(10):72-87
随着中国城市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商业用地作为服务业的载体在城市土地开发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因为商业用地能对周边住宅用地持续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地方政府会更多地将商业用地通过挂牌出让,以降低其出让价格,实现更高的长期价值.基于土地交易微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商业用地的挂牌比例比住宅用地高7.9%.机制分析表明,商业用地对住宅用地出让价格有正向的溢出作用,并且该溢出效应会持续五年以上.商业地块的溢出效应越大,城市政府越倾向于将其挂牌出让.这一系列结果体现了城市政府在市场化开发商业地产时的策略选择,是"有为政府"对"有效市场"的反馈和能动.  相似文献   

12.
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长株潭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创新的关键。长株潭城市群应以交通建设为契机,推广人车人流节地模式、开发园区土地集约模式等成功做法,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建设土地约束机制,加强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建设评价工作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和改革,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3.
彭浪 《经济师》2011,(10):202-203
构建工矿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选用相关数学模型,从市(州)层面对湖南省工矿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量综合评价,估算工矿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并根据评价结果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分类提出湖南省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矿业用地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矿业用地内涵、分析我国矿业用地相关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矿业用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促进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应从法律法规上协调矿业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当前矿业用地的取得方式、做好矿产资源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加强矿业用地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等完善矿业用地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裸体"交易禁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法律确立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但这种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法律禁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裸体”交易,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流转,但没有地上附着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进行交易或流转。本文认为,法定的两种流转方式,即集体经济组织“独立”开发或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发,应该受到地方政府的尊重并予以落实。同时,亟需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裸体”交易。  相似文献   

16.
谢小康 《经济地理》2005,25(3):397-400
基于"堤围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企业筹资进行堤围改造,政府以土地作为补偿"这样一个命题,梅州市区通过发展"江河经济",实现了综合治理江河水患、打造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目的。文章对"梅州模式"在防洪、房地产开发、旅游休闲和交通等方面的效益进行了评价;对"梅州模式"带动下的城市化引发的水文效应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对策:①实施"与洪水共存亡"的治水方略;②启动污水处理费征收机制;③加快雨洪资源化研究工作;最后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相关数学模型,从市(州)层面对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类提出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刘润秋  高松 《财经科学》2011,(2):116-12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严重的资金时差悖论,导致难以利用集体土地本身进行融资,土地整理融资难反过来又成为阻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瓶颈性因素。现有流转模式难以协调各种利益,不能对流转各方产生足够激励,变相征地的方式削弱了农民的土地持续收益能力,未能真正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同质、同价、同权"。因此,应根据利益协调的原则创新制度设计,以地权激励引导社会资源投入,促进集体建设用地顺畅流转。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华明镇通过"宅基地换房"土地开发整理新模式在为中心城市提供了大量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又提供了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资金。利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华明镇宅基地换房背景分析,分析了华明镇模式在农用土地流转、征地补偿、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城镇规划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研究认为华明镇模式是目前解决大城市地区农村城市化面临的土地和资金问题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配置开发区生态用地,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开发区生态用地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生态用地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呈负相关,与土地开发程度呈正相关。在开发区生态用地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开发区生态用地数量配置及空间配置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