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借助产融结合实现跨国并购、全球范围内优化要素的良好机会。当前,我国企业并购的速度和规模惊人,但是并购的支付方式依然比较单一,选择以现金支付为主。现金支付是一项沉重的即时负担,需要不同产融结合模式的支持。跨国并购为现代企业提供了一个做强做大最为便捷的途径,产融结合为现代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资金融通方式。因此,跨国并购与产融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一个趋势。本文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从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缓解融资压力三个方面分析了跨国并购与产融结合过程中的要素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产融结合的参股对象、产融结合程度和产融结合绩效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产融结合的现状,认为目前我国产融结合具有参股金融机构类型单一、产融结合程度较低以及长期绩效提升效应有限等几个特点,并存在扩大金融风险、存在监管盲区等问题。文章对我国产融结合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认为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公司战略的产融结合,同时在企业产融结合的参股机构、参股比例、行业选择等方面设定明确准入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风险隔离制度,并加强各产融结合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防止出现监管盲区。  相似文献   

3.
朱晖  张进铭 《现代财经》2003,23(3):16-19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的产业界纷纷进入金融业,掀起了一轮产融结合的高潮。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特点、成因和效应,并对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我国产融结合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可行性,认为我国当前中小企业具有实施产融结合的强烈动因,具备了实施产融结合的法律、政策、资本市场及中小企业自身四方面的基本条件,同时有着大企业成功实施产融结合的丰富经验,因此在中小企业中实施产融结合是可行的;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必须采取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双向流动和渗透的市场主导模式,最后提出了参股、专业银行、互助合作发展基金、地方性融资债券等四种可能的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形式。  相似文献   

5.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企业与金融企业通过在资金、股权及人事上的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产融实体的经济现象.日本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实践,经历了产融初期结合、产融结合形式多样化到产融结合渐进式改变和产融结合大改变.日本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实践启迪我们:任何产融结合方式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因时宜地的对产融结合方式加以完善和改变,才能有助于企业集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财务公司是产融结合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从整体上看,中国现有文献很少有结合财务公司发展对策和业务创新两方面的系统论述。在探讨中国财务公司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研究金融危机下财务公司的发展对策以及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以资本市场为金融资本配置主要媒介的新型产融结合模式是全球产融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产融结合模式也同样是未来我国的目标模式选择。而资产证券化将是我国由现阶段的产融结合模式向目标模式演化的现实和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外财团经济的发展路径及模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融结合型财团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我国的财团类企业规模很小,在形成路径和模式上都与西方不同。当前我国应当实施制度创新,允许产融双向结合,探索在金融分业体制下的产融结合模式,鼓励财团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扩张。  相似文献   

9.
产融结合简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融结合是产业投入产出过程与金融业融通资金过程的结合,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市场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最佳场所,竞争机制是产融有效结合的启动器.从中国产融结合的条件与需求来看,在建立与完善产融结合机制市场化过程中,可以建立一种以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为基础,以股权型产融结合方式为突破口,注重发挥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方式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产融结合通道.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发展现状,研究石油石化企业产融结合的多层次动因,包括获取稳定资金支持、财务及管理协同、金融业务利益驱动、品牌及信用优势、增强资本运作能力等。产融结合的风险包括:放大金融链条、主业空洞化、互动性较差等。建议石油石化企业抓住产融结合的战略机遇期,严守产融结合的"三条红线",做到产融结合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步入转型期,这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资本市场对价值有放大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破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因此产融有效结合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文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探讨产融结合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产融结合不仅仅包含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直接融合,也应该包含产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其他实体经济来运作金融资本的间接融合。本文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于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出发,对基于股权投资的产融结合表现形式与效应进行分析。并以我国沪深上市的农业公司为样本,从收益效应、融资结构效应和财务成本效应三个角度,对股权投资的产融结合效应进行了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阐述国内外产融结合的概况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重点分析了国内产融结合特征及其突出风险,并预测了其发展前景,最后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内设型、合作型两种产融结合类型,以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7年数据为样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讨不同产融结合类型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深入分析二者对研发投资与创新产出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比于合作型产融结合,内设型产融结合更能提高企业研发投资水平,内设型产融结合多元化显著强化产融结合对研发投资的支持程度;内设型产融结合能有效调节研发投资的创新产出,更注重引导企业突破性创新,更能提高企业研发投资的商业价值,并且内设型产融结合多元化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作用。最后,提出企业应发展内设型产融结合,注重金融子公司发展模式多元化,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促进研发创新成果商业化、市场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融结合是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论文首先着眼于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实际,分析产融结合基本现状和主要特点;然后,具体分析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和存在风险;最后,从中央企业是金融资产监管责任主体、健全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和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资产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借助股价信号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股价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在于其反映公司真实信息的能力。基于股价同步性视角,利用2008—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产融结合有利于抑制实体企业股价同步性,且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缓解信息不对称、吸引投资者关注以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产融结合对股价同步性产生抑制效应的作用机制;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及媒体报道可以强化产融结合对股价同步性的抑制效应。上述结论从产融结合角度解释了股价同步性的形成机理,揭示了产融结合政策具有微观个体差异的公司特质信息,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资本市场高股价同步性及其信息传递机制的理论认知,为重新认识“信息效率观”以及合理评估产融结合模式的微观治理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2007-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分析产融结合对制造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贸易摩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产融结合及其模块广度、时间长度、股权深度均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企业创新产出;在贸易摩擦严重时,产融结合及其模块广度、时间长度、股权深度对制造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结合贸易国、贸易行业和贸易量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发达国家贸易摩擦对产融结合和制造企业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更显著;相较于低技术密集度行业、海外贸易量较低的制造企业,贸易摩擦对产融结合和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海外贸易量较高的制造企业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更显著。从贸易摩擦角度,拓展产融结合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可为进一步引导贸易摩擦背景下制造业上市公司开展产融结合实践,促进制造企业创新产出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产融结合是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论文首先着眼于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实际,分析产融结合基本现状和主要特点;然后,具体分析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和存在风险;最后,从中央企业是金融资产监管责任主体、健全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和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资产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产融结合的概念、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必要性,重点对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和组织形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资讯     
《新经济》2014,(24):96-96
日前,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中国中小企业产融共生联盟共同主办的“中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中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发展论坛”,邀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金融界的相关学者专家到场。与会中小企业家就未来发展问题与政府、金融业界嘉宾就“产融结合”进行了深层次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