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动力支撑与红利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进过程,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是我国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依据世界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绿色能源"、"数字制造"和"智慧地球"三大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挖掘"技术创新红利"、"经济全球化红利"和"生态文明红利"等创新红利,已成为国民财富健康、可持续增长的不竭之源;成为提升发展质量及竞争能力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作为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收获了长达三十年的人口红利之后,中国正面临老龄化时代的拐点,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新背景下中国人口红利向何处去?人口结构该如何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综述相关文献,分析中国传统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梳理出新背景下继续发挥人口红利的应对之策。从对策入手深究,要想从根本上利用既有人口红利和创造新红利空间,最关键的是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加速演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能否以及如何释放创新红利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市数字经济数据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检验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表现为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双提升,但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数量的促进作用大于创新质量,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经营成本、促进知识扩散等方式向企业释放创新红利;(3)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强于非国有企业;企业数字化程度越高,数字经济创新效应越显著;中心城市企业从数字经济中获取的创新红利大于非中心城市企业。研究结论可为数字经济创新驱动效应提供微观层面数据支撑,对于我国利用数字经济创新红利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海龙 《经济师》2015,(3):88-89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优于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新常态下,由于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衰退,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但是,从国内和国际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因此,新常态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增长,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为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新方向和新动力。在新的发展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将从速度至上和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民富优先,以及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也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质量的关系,国家、企业和居民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引擎,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新的"制度红利",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了“中等收入陷阱”危机下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耦合研究框架,借鉴耦合模型测算2004—2018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进特征、驱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水平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哈大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的大部分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围绕沈阳、哈尔滨两市的“双核—外围”分布特征。(2)东北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波动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轻度失调类型地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空间分布上,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特征,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副省级城市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互动的优势较为明显,其协调级别主导区域整体协调互动级别。(3)从系统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来看,人口红利的正向驱动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因素,表明东北地区人口红利窗口并未关闭,经济可持续增长需由过去追求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科学费用支出、房地产投资额、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同样能够促进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但作用强度较小。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7,(4)
随着经济由高速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工业占主导向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的"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结构、动力、要素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均将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就苍南而言,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苍南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重要抓手,是促进苍南县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苍南县服务业经济发展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服务业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服务业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地区人口红利与产业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陷入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境地,迫切需要通过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和产业转型升级来获得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对于西部地区,则具有较多的第一次人口红利,这为承接东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条件.西部地区丰富的人口红利潜力形成的人口红利效应,将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工业区兴起和集聚以及产业带的形成提供条件,而西部地区人口红利潜力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宏观对策研究,有助于发挥西部的要素资源潜力,带来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郑绪涛 《当代经济》2017,(36):124-125
随着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上升,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作用逐渐消失,现有理论与经济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人口红利型增长转变为生产要素驱动型的模式,人口红利型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转变模式是保持经济长期关键,也是从中等收入陷阱跨越高收入经济的关键,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进步才能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现代理论研究与经验事实表明,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的转变都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我国长期依赖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影响逐渐减弱,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时刻,探寻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源泉及其作用机制就变成一个重要而充满挑战的课题。该文从新型人口红利的视角探寻其作为经济增长新源泉的内涵、动力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红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以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蓝色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和中国 "一带一路" 战略规划, 对当前蓝色经济创新驱动的内涵、 创新机制、 驱动模式和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 总结了研究现状, 探讨了蓝色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明晰了蓝色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徐妙法 《经贸实践》2012,(12):33-35
萧山区在“工业强区“建设中,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着力推进工业经济由扩量向提升转变,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变,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生产由制造向创造转变,以“产业提升、项目推进、企业上市”为抓手,确保工业经济保持逆势而上、持续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005.4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到3610.91亿元。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6,(3)
人才引进,可以促进要素升级、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继续释放和创造人口新红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人才引进,是下一阶段推动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之一。高端人才的引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对于山西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住房、社保、子女入学、配套措施、公共服务机构、创业扶持等方面分别提出了高端人才引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对于构筑经济新动能的新人口红利存在着莫大的需求。"两创"是利用中国二次形成的人口红利构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就业、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形成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在此过程中,特别要谨慎应对一次人口红利下滑速度超过二次人口红利的构建速度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推动创新创业构建新动能过程中面临的制度、环境、主体引领作用的困难。在两创下促进二次人口红利的顺利释放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以高等教育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利好的惠及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构建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文化的氛围,以此催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16.
吕薇 《经济纵横》2013,(2):29-36
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快速增加,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红利下降,经济增速进入缓行期,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从资源消耗型向要素集约利用型转变,从依靠扩大投资和规模扩张向依靠技术进步、创新和要素升级转变,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用较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要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过渡,海洋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难得的战略机遇,并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海洋经济向中高速转换;海洋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快速起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深度调整并缓慢复苏;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成为海洋油气发展新空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领域。为此,海洋经济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保持海洋经济稳步增长;加强政府政策扶持,积极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转变海洋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优化海洋经济空间格局;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海洋资源供需匹配;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海洋产业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期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奇迹认识的分歧,本文引入复杂科学的方法,考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和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研究表明,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涌现现象,中国奇迹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经济行为主体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创造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要素租金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带来中国30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租金驱动向创新租金驱动的转变,是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从要素租金驱动向创新租金驱动的转变,在本质上是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从我国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投资贡献、资源环境状况和防范"中等收入陷阱"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有深刻的现实根源。创新驱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技术创新。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推动创新驱动型增长,应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保护知识产权及重视教育和人才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区域开放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水平开放经济必然由更高的自主开放能力驱动。江苏开放经济发展处于规模偏好向质量提升转变的重要历史节点,要素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双向开放格局与更主动的开放生态,构成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现实基础。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开放格局重构需在驱动机制、创新协同、创新要素集成等方面积极行动,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自主开放创造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