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今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对新常态怎么看、在新常态下怎么干,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全面部署。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着眼于推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中国西部地区而言,在新常态下将迎来哪些机遇?面临哪些挑战?未来的发  相似文献   

3.
新一年,习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科学论述,将成为我们制定新阶段发展战略、规划和一系列政策的大逻辑。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最重要的是准确理解、正确遵循"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上来。  相似文献   

4.
正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理解这个"新常态"?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人们一般将"新常态"单纯理解为中国经济将从8%甚至10%以上的高速增长调整到7%左右的中高  相似文献   

5.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出了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概括。我们要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发展,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正确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条件和环境的深刻变化。一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显著特征,使得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  相似文献   

6.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创新和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指导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贸》2014,(24):11-12
中共中央政治局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释放出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信号。信号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是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词。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同时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热点     
正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结合一季度7.4%的经济增速,分析人士解读称,"新常态"可能意味政府当前不会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比如目前政府正加快对保障房建设和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却并没有全面降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能将容忍增速放缓;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由创新和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什么是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2月10日至13日,在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期待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有关2015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全国性重要会议。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的经济建设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会议求真务实,方针明确,为做好201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周刊》2014,(20):40-43
正刘世锦、陈文玲、剧锦文、牛犁等纵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增长"新常态",这一概念迅速在经济学者中引发热议。"新常态"  相似文献   

12.
引领新常态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要求。引领新常态,必须全面认识新常态的特点,准确把握当前经济运行的特征,根据经济走势的特征确定引领新常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信息》2014,(24):22-2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新常态"一词亦首次"亮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备受瞩目。会议明确2015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即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相似文献   

14.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14,(24):60-6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新常态”--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12月9日至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个有着宏观经济政策风向标之称的会议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A股新常态,当然不能简单解读为只涨不跌。多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一整套的货币、金融、财政改革举措正在为新常态下的A股发展夯实根基。A股有望成长为"长期化、稳步上涨、价值基础牢固"的牛市,一个为中国企业提供充分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一个体现中国经济价值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6.
热点     
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结合一季度7.4%的经济增速,分析人士解读称,"新常态"可能意味政府当前不会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耘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这个“新常态”?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人们一般将“新常态”单纯理解为中国经济将从8%甚至10%以上的高速增长调整到7%左右的中高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增速趋缓、金融改革提速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银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了解经济新常态,把握银行业未来面临的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体系活力,降低社会金融资本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银行业面临的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新常态,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三期叠加"、"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20.
汪春伟 《广西经济》2014,(12):18-21
正"新常态"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大势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走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新常态时期的发展特征,紧密结合广西的实际,确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广西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高度关注新常态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关特征(一)中外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是"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次实现。当今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条件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