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2014,(26)
"省直管县"改革是地方政府在面对行政效能低下、县域经济发展乏力的难题时,积极探索提高行政效率、壮大县域经济的改革之举。不管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省直管县"改革似乎都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然而,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认为不管是当初市的形成还是现在呼吁取消市的建制,其目的都是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省直管县"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行政效率低下、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而转变三级政府职能、下放权力和实施公共服务跨区域治理才是能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夏影 《北方经贸》2010,(10):51-54
近几年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在我国的大部分省份得到试行,成为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热点,不少学者对"省直管县"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进行了论述。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省直管县"的面板数据模型,从而得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存在,且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省直管县”这一体制上的改革,是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省直管县”试点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一些地级市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愿放弃权力,甚至出现市与扩权县争权的现象;垂直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省直管县”体制会出现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宽、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顺应国家行政区划改革的必然趋势,转变职能,选择能够促进地方经毋卜发展的途径,并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政府职责,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更好地激活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李丹 《财经论丛》2013,(5):27-33
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在探索和实施"省直管县"管理体制,目前这项改革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对市、县经济利益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1年我国市、县两级数据,通过系统GMM估计对改革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结果来看,财政上"省直管县"和"强县扩权"极大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本级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财政的省直管县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但不能期望仅此改革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服务的基本状况。省直管县改革需要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府转型构成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持续动力。重构政府间财政关系,重建分税制财政体制亦需摆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6.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体制的重大改革与探索。"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指省、市、县财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体制,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推动市县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7.
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而实施的省直管县改革政策已在多个省进行,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自己的实施策略和改革方向。从政府报告着手,分析当前河南政府在"省直管县"政策上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并根据改革道路中的问题,提出最新的改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苏惠斯 《商》2014,(17):152-152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近年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选取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及评价。以期扩大研究视野,明确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探究改革的问题和经验借鉴,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深化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县域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社会公平和财政民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基于当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效果和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改革当前“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新思路和新建议。本文研究认为,要在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并使之相匹配的前提下,相应地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因地制宜的转移支付制度等,同时,要综合统筹发展,加强县际及县市之间的区域联合,促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广人多,行政区划普遍很大。虽然有省直管县的发展趋势.但在中央、省、市、县四级中。市级在领导、指导当地区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当今,各级、各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凸显,作为统筹一定地域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的市级。应当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市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经过多年的试点,在规范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减少财政运转层次,提高财政运转效率;增强县(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也给各级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在今后全面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齐心协力,拓宽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破解相关难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财税政策对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事权划分不明;旗县财政的收入自给能力较差;财政直管的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因素,建议完善地方税体系,全面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浙江、江苏、广东等十多个省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这种"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之举,直指20世纪80年代兴起继而约定俗成的"市管县"体制,而且目前还有扩大之势。从财政体制过渡到行政体制的省直管县,对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提高行政绩效均有益处,应是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前进方向。改革的路径可考虑渐进式分类展开,并通过行政区划的改革配合,用约20年的时间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4.
赵建敏  安云芳 《商业时代》2012,(34):103-104
近年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有较大发展,但仍有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理论界主要从改革的性质、内容、难点、对策及改革前景等进行描述,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法律层面的探讨较少涉及。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备,尤其是法律的不足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缺乏法律上的保障。要深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省直管县"相关法律,从法律层面明确省、市、县三级政权的法律定位,对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进行法律界分,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实现地方政权建制法治化。本文以河北省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理论研究及"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项体制内创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不仅为缓解县域财政困难提供了制度上保障,而且为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作为一种新尝试,在各地实践中,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行政体制对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内在约束.本文通过对省直管县改革缘起和路径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认为,充分发挥财政省直管县体制优势,需要行政省直管县的体制创新,但从财政体制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不仅需要认识上的深化,而且需要突破一系列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省直管县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治理环境的变化,行政层级过多导致的高成本与低效率问题日益显现,在一些地方,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省直管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河南省数据,运用核倾向值匹配(Kernel propensity score)与双重差分(DID)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省直管县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水平值还是增长率看,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对被直管县的农民收入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政策评估的角度看,本文的结论在农民收入这一重要方面支持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可以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利用福建省2000年到2007年各县以及各地级市的数据,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省直管县"的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部分省份出现"省直管县"的体制创新试点,理论分析表明这一体制对地方经济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仍缺少可信的经验证据予以支持。利用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县域面板数据建立双差分(DID)模型,通过构造一个自然实验,检验"省直管县"体制对经济绩效的净因果效应,结果表明,"省直管县"体制对县域经济具有显著、持续的积极影响。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部分省份出现“省直管县”的体制创新试点,理论分析表明这一体制对地方经济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仍缺少可信的经验证据予以支持.利用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县域面板数据建立双差分(DID)模型,通过构造一个自然实验,检验“省直管县”体制对经济绩效的净因果效应,结果表明,“省直管县”体制对县域经济具有显著、持续的积极影响.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