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琪  包赫囡 《商场现代化》2010,(12):165-16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分析了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市124个城镇家庭的调查数据,首先描述性分析了扬州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总体配置结构,之后从家庭收入、配置决策者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三个维度分析了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特征,并为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和新的生育政策给家庭结构带来了巨大改变,而家庭结构是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以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农村数据为样本,采用倾向值匹配(PSM)的方法,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家庭结构差异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家庭中各代际人数差异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是多元的,老年人的赡养压力、中年人的收入效应、青年人的抚养压力都会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产生影响,具体影响取决于各代际成员的数量;另一方面,不同结构的家庭风险态度不同,会影响家庭持有风险资产的类型,即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还是选择风险更高的股票和基金。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不同结构的家庭在金融资产选择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存在的房产占比过高、金融资产比例不平衡、金融资产组合风险分布极端化明显的问题,介绍了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经验,并从借力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拓宽投资渠道、考虑家庭特征和实力三方面,提出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6):57-59,51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城镇居民的生活逐渐由满足温饱走向小康,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14.2倍,人均消费性支出比1978年增长13.0倍。20年来,城镇居民的家底一年年厚起来,家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不断积累和沉淀。银行储蓄日益庞大,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市场近年日趋冷淡。作为消费主体的城镇的居民是如何看待当前的消费现状的?他们又如何把握自己的消费市场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导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投向消费市场?为此,四…  相似文献   

6.
居民金融资产是目前金融学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由于居民金融资产是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将会有效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现状及原因,提出适合国情的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居民风险意识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资产选择的增多,我国商业保险发展加快,未来商业保险发展潜力巨大。文章选取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CHFS)2017年的数据,使用logit和tobit模型研究商业保险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并使用psm模型来处理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持有商业保险家庭更有可能配置风险金融资产,家庭的商业保险参与程度越高,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也越高。  相似文献   

8.
家庭金融资产的迅速增长及其带来的积累效应是经济金融政策必须关注的。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家庭各金融资产结构的演进,然后通过分析金融资产收益对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研究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最后分析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积累效应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提高积累效应的一些构思。  相似文献   

9.
家庭金融资产的迅速增长及其带来的积累效应是经济金融政策必须关注的。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家庭各金融资产结构的演进,然后通过分析金融资产收益对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研究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最后分析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积累效应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提高积累效应的一些构思。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7)
对于家庭资产来说,其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物质资产,第二种是金融资产。而家庭金融资产实际上指的就是家庭所拥有的各种金融工具或者是金融产品。目前来说,家庭金融资产的种类十分之多,并且资产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为了保证保险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家庭金融资产的保险需求,笔者对家庭金融资产与保险消费需求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相应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产成为我国家庭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真正把住房加入到家庭资产选择模型的文献却在少数。本文对房产作为金融资产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中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CHARLS数据,构建金融资产选择因素模型,重点研究计算能力和记忆力度量的认知能力与社会互动水平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风险金融资产的高信息密度,基础数学计算能力对风险金融资产持有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记忆力无论在全样本还是区分人群样本中均显著促进了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与内在的认知能力相比,外在的社会互动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特别是老年家庭的风险资产持有.该结论对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养老保障体制中“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普及金融素养教育以及金融机构养老理财产品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9年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以安徽省居民家庭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在数字金融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子女结构的变化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子女数量的增加会降低家庭配置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和比率,而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移动支付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影响,改善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移动支付和子女结构分别通过影响家庭总收入和家庭总消费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除此之外,家庭风险资产的选择还受到户主自身金融素养的影响。本文研究为优化家庭资产配置、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产成为我国家庭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真正把住房加入到家庭资产选择模型的文献却在少数。本文对房产作为金融资产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运用2017年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商业健康保险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能够提高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增加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并且促进效应在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地区家庭间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商业健康保险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发现:商业健康保险通过直接效应、预防性储蓄和健康风险的中介效应影响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可能性;通过直接效应和预防性储蓄中介效应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持有比例,其中预防性储蓄的中介效应发挥主要作用.有鉴于此,应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进一步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和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2015,(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在保持高速增长,居民家庭的投资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近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逐步完善,这也大大吸引了居民家庭投资。然而,居民家庭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获取收益时,不得不承受资产本身具有的风险性。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也带来了市场上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居民家庭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时,应当根据自身特征和金融资产产品属性来选择适合投资的金融产品。居民在选择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时,除了考虑风险性和收益性外,家庭特征因素和社会形态特征也是其在投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首先对影响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负担人口数量、社会性质、国家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以及居民家庭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从不同的维度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主要有改善我国家庭投资在时间和空间的便利性、金融信息获取更加便捷高效、影响家庭投资的风险态度等。并对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主要有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广度、深度以及配置效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2011年CHFS的微观数据分析了我国老年家庭参与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受教育程度、退休工资以及房地产资产数量对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具有正效应,而家庭消费支出规模、养老保险对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具有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9.
张亦茜 《消费导刊》2009,(12):85-85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为我国现在家庭金融资产虽然增长块,但结构单一,存款储蓄率过高,且弹性低。应该加快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我国家庭金融产品的优化和创新,保护家庭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追求幸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家庭资产的配置对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的基础上,分析家庭金融资产和家庭非金融资产对家庭成员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家庭金融资产和家庭非金融资产均可以显著提升家庭成员幸福感,且家庭非金融资产更有助于提升家庭成员的幸福感;非户主的家庭成员会因家庭资产的增加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家庭金融资产和家庭非金融资产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可以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提升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基于此,推动家庭优化资产配置、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