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经济学是近30年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法哲学理论,其基本理论工具由作为民法的经济学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和作为经济法的经济学基础的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而建筑在微观经济基础上的民法在法治社会中的作用更是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概述     
徐玉敏 《中外企业家》2009,(5X):150-151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其产生和形成是法律、法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全面理解经济法概念,主要涉及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的调整对象、体系机构和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葛清 《企业导报》2012,(10):176
<正>商法作为与民法、经济法相并列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地位日益突出,且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法典化进程被认为是中国走向法治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的思潮下,考察法典化的商法和我国当前的商事立法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认识上的局限,对我国的商事立法采取更为务实的路径选择。一、各国商法典的历史变迁商业的发展,商事法律关系的逐渐形成是形成民商分立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经济法与商法的矛盾却不是很突出。作为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最重要的两个法律部门,商法和经济法都是为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本质上的亲缘性,从而决定了两者间的和谐互补关系。因此,整合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超越传统部门法的羁束,构筑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法秩序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无疑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会计准则作为技术规范,同时也是正式法律渊源之一,是经济法中宏观调控法体系组成部分,会计准则技术性和制定主体特殊性是其主要特征,也决定了内部冲突存在的必然。要合理确定会计准则的法律位阶,协调内在冲突,实现其内部和谐。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法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型法律部门.中国经济法理论对法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表现为:经济法理论对公法与私法两分法局限的突破;经济法理论对传统部门法调整对象理论的更新;经济法理论对法律调整机制及其功能的拓展;经济法学提出社会本位观丰富了法的理念,是对个体本位理论的超越.经济法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既需要坚持思想的大胆解放,又必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现实,还应当经受社会生活与法律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是经济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长期争论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经济法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也不例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是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法作为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类经济关系的重要的法律,其地位和作用是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所无法包容和取代的。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确定化、动态化和体系化构建,时经济法这一法律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院历经前市场经济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阶段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阶段,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全方位解读中国特色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经济法学必须能够解释和解决当下中国经济法治进程中的问题;中国特色经济法律体系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反映中国实际、具有中国风格的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包含经济主体法、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和经济基础法,会计法是典型的经济法的基础法。此外,从宏观经济发展视角看,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也可分为经济秩序法和经济发展法,经济秩序法多数属于基础法。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起源于本世纪初,它是市场经济在欧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法律结晶。实质意义卜的经济法规范始于美国,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者们才使用“经济法”一词,并由此推动了世界范嗣内经济法的发展。世界各国均从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出发,依据现实的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法律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法律部门,在当前我国已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改革目标模式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的关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从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入手,在对经济法责任方式进行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责任与经济法的关系,最后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法所应扮演的角色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1.
孙冬梅  郭玉杰 《活力》2010,(6):40-40
一、土地储备制度产生与发展的法律动因 1.土地资源自身稀缺性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之矛盾是催生土地储备法律规范的沃土,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稀缺性。所谓稀缺性,是指土地因其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而不可再生,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完善与否,由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及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情况所决定。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层次结构,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风险程度的经济主体的资金融通、产权交易需求,应围绕以沪深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主干体系,积极建设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形成以《证券法》、《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刑法》等为主轴,配套可操作的创业板法律、政策规章,构建完备而富有层次的资本市场法律保障体系,从而防范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的触角几乎已经触及到了法学和法律的每一个领域,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不会例外。经济学分析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角,许多国际经济法领域的争论所提出的主要论据都是通过经济学分析获得的。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产生了许多形式的文明秩序,宗教、道德、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不断地有机组合.形成了以宗教与道德为主导法律作为辅助的传统秩序,以法律作为主导宗教与道德作为辅助的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形成,需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本土法律文化,同时吸收和借鉴外来法律文化,并对二者进行适当整合,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文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法的问题上其实并无真理可言,每一个国家依照各自的传统自定制度如规范是适当的。"在现代,古代法律文化在我国法制中有大量体现,因此,古代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仍有借鉴作用。一、法律文化的含义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人类在长期的法律实  相似文献   

16.
丁胜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6):128-129
文章用人文主义的文化分析方法,指出了公民意识是特定法实践结构基础上产生的法律意识及其对法治发展的能动关系,并在与法律意识、法律权威、法律信仰、道德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中明确了其作为国家观念、法律传统、文化的不同层次属性。由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法治系统又是一个包括制度要素和主体要素的运动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西法律思维的立法哲学基础、法律内容的侧重倾向和地位与作用等都存在着差异,它导源于中西不同的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这也决定了中西法律思维各自独有的价值和特色,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18.
董超 《企业导报》2012,(8):146-147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法、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法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两者之间互补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理清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经济法与民法各自功能的充分发挥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西方法哲学发展的主线中,提出理性在评判法律(实然)中的重要作用。从社会现象中发现,理性存在于每个市民的意识之中,无形之中于内心评判着国家制定的法律,政府的执法,法院的司法行为。若国家、政府、法院不关注这种批判,只会压抑市民的不满,此对社会秩序是极为有害的。而此种现象在我国有较多的显现。问题之根源有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因素,法学理论之定位,信仰之缺乏。因此有必要在法学领域关注理性的研究,在立法,司法中一定程度上反映公民的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20.
正义是法的最高价值追求和人类的最基本理想,本文通过对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的阅读,对正义和法律的天然联系进行重新认识,并认为,正义还可以是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