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海农业旅游发展的研究对于确保农业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和评价青海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青海农业旅游发展的模式,并提出了青海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些实施策略,以促进青海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青海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青海省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对于青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突破青海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乡之间长期的非均衡发展所造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不断"固化",是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实际。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及其衍生出的其他问题,这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原因。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工业反哺农业等手段消解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当代中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琼英  李双元 《开发研究》2012,(3):108-11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海东个案为例,基于农民需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解和实际需求,探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的一次“产业革命”,是推动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当前正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如何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必须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一、青海农业基本现状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全省共有农牧业人口328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耕地884万亩,可利用草场47亿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青海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5901亿元,按可…  相似文献   

6.
杨辉 《北方经济》2012,(20):1-2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需要协调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相对滞后迫切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本文在大量文献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城镇化严重落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更加漫长。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在扭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加速土地流转,加大农业推广力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农业发展模式,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正一、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和技术落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为了保证中国的经济在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针对各个地区的特点逐步加以研究解决。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在飞速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青海农业增长趋势的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就1978—2012年乡镇企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5个制度因素的变迁对青海农业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价格制度、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在推动青海农业增长过程中作用显著,而乡镇企业组织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没有很好地发挥推动青海农业增长的作用。分阶段来看,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在推动青海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作用程度不同,由此建议把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作为实现青海农业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用航空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工业、农业、林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青海通用航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通用航空任务异常艰巨。如何提高对发展通用航空的认识,建立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通用航空运输网络,促进通用航空在青海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业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我省农牧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农业是青海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制约着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农业和农村工作始终是影响我省经济。  相似文献   

11.
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体制性障碍。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我国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发展冯涛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重要使命是由发展中国家步入到现代化国家行列,而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社会特征是农业社会和农民问题,不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就谈不上有根本的发展,制度变迁的绩效将会被大大抵消。而且,由于农业比较利...  相似文献   

13.
农牧业是青海省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青海农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农牧区经济总体上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从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强和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入手把青海农牧区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青海作为农业生产的代表,其自身的生态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占有较大比重。本文将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下农业生产布局中青海生态产业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鲜明,农村和城市之间由于基础设施、发展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发展水平悬殊,农村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难题。文章利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发现,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转化中存在工业化发展缓慢、人口流转体制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农业发展落后等障碍。"新四化"目标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应通过破解户籍制度瓶颈,加快土地流转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化,减轻农村土地承载压力;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解决我国农村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新疆财经》2004,(2):7-10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没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农业,永远是低效的弱质农业;没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业,永远是不完整的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随工农业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的,而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拉动。这已成为促进青海农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性认识,而且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正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而抓住机遇,大办农产品加工业,将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形成农产品基地与农产品加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振兴青海经济的现实选择农…  相似文献   

18.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恶劣,青海不在农业产业优势带上.然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青海具有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和特色畜牧业的自然生态和冷凉型气候优势.但由于长期缺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目前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竞争优势方面成效并不显著.因此,如何突破现有条件的桎梏,为特色农业发展探寻一条新型产业发展路径无疑对农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合作经济》2014,(8):156-157
青海,三江源头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令青海的农牧业特色鲜明.青海省供销合作社把服务特色农业作为工作重心,全力扶持当地特色农牧业发展,为打响青海农业品牌推波助力.  相似文献   

20.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农业经营机制是怎样转变的?另外面对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两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差别,这些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此本文试图从农业家庭经营运行过程着手,结合青海农牧业发展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