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智能电网,又可称为"高速公路",是现今国际上最前沿的新能源产业之一,也成为许多发达国家争相研发的热点。近年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提倡和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将其提升到国家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全力推行。在我国,为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也提出了智能电网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把发展智能电网作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智能电网建设的热潮。欧美国家在建设智能电网时,运用了多种全面预算管理方法来保障智能电网的建设。这对于正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中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文章主要对国外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进行归纳分析,通过比较欧美建设智能电网时运用的超越预算、EVA体系和平衡计分卡体系这三种主要模型的得失,提出适用于我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智能电网既是下一代全球电网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电网现代化的核心,智能电网的本质是能源替代、兼容利用和互动经济。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探讨了智能电网的概念、特征及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李世辉  李秀彦  卞京  冯浩 《价值工程》2012,31(26):47-48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由于智能电网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国对智能电网发展的方向也各有特点,文章介绍了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从输电、配电、变电几个主要方面综述了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通信和信息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是其核心技术之一。智能电网信息流包括4个层次:数据应用层、数据存储管理层、通信网架层和电网设备层。文章探讨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要重视无线网络的安全防护,同时也对国内电力通信网络具有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智能电网通信和信息体系架构;另外,也对国外通信技术及智能电网信息的标准作了介绍,指出要加强对用电环节标准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美国总统奥巴马能源变革中发展统一的智能电网一时间成为全球能源界关注的焦点。而“智能电网”这一全新的词汇也如同当年的“互联网”一样迅速风靡全球。所谓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八、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是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简称为“坚强的智能电网(Strong Smart Grid)”。而智能能源网是一个比智能电网层次更高、规模更大的新型能源网络。2009年11月27日,“国家‘十二五’中国智能能源网发展模式和实施方案课题组”在京成立,意味着中国正式开始筹备智能能源网。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与智能能源网的比较,分析了智能能源网技术。  相似文献   

7.
智能电网是现代电力企业的主要建设对象,也是电网系统的发展方向,为保障智能电网的运行环境,需采取继电保护的措施,在推进电网变革的基础上,提升电网的基础效益。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有利于改善电网的运行状态,维持安全、可靠的电网环境。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电网为背景,分析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以及电网面临的重大挑战,各国都将智能电网建设提上日程。美国智能电网建设是其经济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将智能电网建设作为其发展新能源发电的重要保障,澳洲、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提出了各自的智能电网发展方案。依照我国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形成坚强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双向互动服务体系,基本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和协调控制,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安全运行水平和用户多样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供电可靠性和资产利用率明显提高,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智能电网效益初步显现,国家电网智能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筑安全网。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电网建设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层面也愈发深入,这也促使我国电网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从而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形成。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设备的监测及维护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智能电网的运行质量,这需要先进的监测与维护技术支撑。鉴于此,文章对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智能电网中设备监测和维护的关键技术,并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设备监测和维护技术开展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提高我国电力设备监测与维护水平。  相似文献   

10.
智能电网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架构和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对电力客户、电力资产、电力运营的持续监视,利用“随需应变”的信息系统提高电网公司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电网可靠性和服务水平。那么,作为电力运营和销售,是智能电网的终端,也是智能电网发展的起点和落脚点,智能营销尤其重要。本人认为,要想搞好智能营销,计量系统的自动化是基础。  相似文献   

11.
辛志勇  靳涛 《民营科技》2014,(3):63-63,6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网的相关技术也更新换代,因为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智能电网上,加大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力度。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环境、驱动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国研究的方向、思路、侧重点等都不同,各国对智能电网的定义也都不同。智能电网的新技术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仍在初期研究阶段,以下探究了如何加快智能电网新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高科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的电网建设也日益智能化,可以说智能电网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及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系统的关键和核心部分,其是否运行良好决定着智能电网的构建和运作。因此,智能电网的建设人员必须将信息及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作为重点,这样才能使得智能电网系统走上完善的道路。在本文中,笔者将着力分析智能电网运作的特征以及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并为智能电网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坚强智能电网是安全、稳定、经济的电力系统,能够实现灵活、高效的运行状态,同时是电网完全自动化电力系统,也是当前国际上一致热议的关键电网工程。根据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智能电网的国情,讨论了国家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并就未来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的研究方向上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4.
郑志广 《科技与企业》2014,(13):131-131
信息化、自动化以及数字化是现代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电力电子是实现电网智能化的前提,它在智能电网的应用既是电网技术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它制约着整个电网的技术发展,同时影响电网输出的电能质量和电压的稳定性,本文简述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重点介绍SVC和STATCOM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以及它对电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开发》2016,(11):39-40
在我国,虽然智能电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国家用电量需求的持续增大,智能电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推动和广泛应用。文章在当前常规电网继电保护的运行特性基础上,总结并提炼了智能电网框架下继电保护运行技术的新特性,基于未来智能电网运行需求角度和我国新推出的坚强智能电网计划,探索了关于继电保护技术及其相关的动态整定软件目标功能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16.
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给电网的发、输、供、配等环节都带来了巨大的革新,也给电网继电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对智能电网特征和技术体系的分析,结合智能电网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可再生能源并网、灵活多变的电网运行方式变化、大量电力电子元件应用等新形势,分析了继电保护发展新技术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今的智能电网仍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国际上尚未对其明确地定义,因发展环境和驱动因素不尽相同,不同国家的电网企业和组织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智能电网,并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因此,各国对发展智能电网的思路、路径和重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今的智能电网仍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国际上尚未对其明确地定义,因发展环境和驱动因素不尽相同,不同国家的电网企业和组织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智能电网,并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因此,各国对发展智能电网的思路、路径和重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应用,使得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电的需求,国家电网公司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电网,特别是智能电网逐渐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现有的电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而智能电表作为智能电网中的重要设备,在电网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针对智能电网自身的特点,对其环境下新型智能电表的功能、应用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力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更好地促进供电工作顺利进行,实现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环保的运行,也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输变电技术以其特殊的作用在智能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对输变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