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朝庆 《特区经济》2007,225(10):61-63
本文采用长期弹性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供给极中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M 2体现极中性特征,M 1在短期内非极中性。在长期M 1也有非极中性趋势,但由于数据有限,还没有充足证据证明长期非极中性。笔者认为:市场的非有效性和M 1对经济影响的非对称性是造成M 1非极中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弗里德曼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弗里德曼基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的政策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是现代经济学中各个流派争论的焦点之一,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对货币是否中性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推动了货币理论的发展,关于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在此,我对相关文献中与货币中性有关的知识点做一个综述,同时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干预协调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工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基于短期内货币非中性这一前提,货币政策能够熨平经济发展中的波动,确保经济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运行。因此,短期内货币非中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分析,并搜集了我国相关的数据资料,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有关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基本上证实了我国短期内货币非中性。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货币理论中,新古典货币理论往往把其货币中性观的历史渊源追溯到古典货币理论文献那里,从而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古典货币理论就是货币中性理论。本文通过对古典货币理论文献的考察,说明古典货币理论并不完全等同于货币中性理论,相反,古典货币理论成为了以后历史上各个时期货币非中性观点的直接渊源,从而澄清了上述误解。  相似文献   

6.
汪琳 《北方经济》2010,(11):87-89
货币中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争论的热点.本文在回顾了货币中性理论及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国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这18年间实际产出和货币供应量等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中国在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体系分离成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两个体系,一部分是利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解释的实体经济体系,另一部分是利用货币数量论解释的货币经济体系,两个体系受各自规律支配,独立运行,货币是中性的,这就构成了古典货币中性理论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后凯恩斯主义货币内生论为理论依据,将货币“中性”与“非中性”之争和“内生”与“外生”之争纳入到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以探求货币政策操作的“内生”逻辑。采用我国2001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3季度的季度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运用协整检验和系统估计方法分别考察货币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以及货币内生创造机制的根源。实证结果表明,M2对名义GDP增长短期和长期均呈现中性;M2短期内会加剧CPI的波动率,但长期内和CPI增长率没有共同的趋势;存款与M2有共同的长期趋势,短期内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显著性不会随着结构变化、滞后项和控制变量的加入而减弱;贷款与存款之间也存在长期的共同趋势,短期内贷款对存款的解释力度是高度显著且稳定的。以上四点主要结论对我国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将会回归中性,当然,不排除因规范表外业务短期从紧的可能,但总的基调将是中性的。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我们的持续加息等货币政策不可能只涉及到货币和物价两个系统,而且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它都会影响到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不可能简单地像很多学者按照“货币中性论”的观点所推出的各种逻辑来演绎。  相似文献   

11.
东亚金融货币合作:短期、中期和长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高东亚区域金融货币合作的效率,区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合作内容是重要的。本文认为,在目前阶段,东亚地区仍应将金融货币合作的重点放在地区最后贷款人和紧急援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中期合作的重点是发展地区资本市场特别是长期债券市场,而东亚货币汇率合作只能留待更长远的未来去实现。一、时间视角下的金融货币合作1997―1998年东亚货币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出现了一股区域金融货币合作的热情。这种热情的主要背景是东亚货币危机的教训和防止未来货币危机再次发生的意愿。此外,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也激发了东亚各国金融与货币合作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马学宇 《科技和产业》2015,15(2):165-169
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一些与传统银行类似的功能,继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后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本质上属于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非中性的交易媒介,而央行是否能够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呢?本文基于内生货币理论的视角,重新诠释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以期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货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目  张红梅 《特区经济》2006,210(7):113-115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证明了我国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储蓄存款利率、消费物价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得出体现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回归方程。继而在协整关系基础上建立了描述我国货币需求短期动态变化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由于短期因素的扰动,实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减弱,储蓄存款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存在时滞,消费物价指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异常增长。  相似文献   

14.
李静轩 《中国经贸》2009,(16):22-22
一.有关金融与经济的理论争论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 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相似文献   

15.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的动力.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收入差距过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采取包容性发展方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追求包容性发展也就成了准中性政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新审视了作为重商主义——这个资本主义原始阶段的经济学说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理论,尝试揭示重商主义货币理论与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某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特别是重商主义关于货币的性质、货币与资本关系、总量分析方法、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和货币非中性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指引了从凯恩斯革命以来主流经济学所没有解决的货币分析基础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同。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价格无长期协整关系,M0、M1对股市的影响是短期的,且股市价格与M0和M1同方向变动。M2对股市价格的变动没有解释能力,对股市价格也没有短期的影响力。要干预股市,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实现,但股市的长期稳定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78~2009年我国历年银行信贷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的有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贷规模、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总体上说,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的变化对物价均有明显的正效应,且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较银行信贷对物价有更大的影响。从短期看,银行信贷的变化较之货币供应的变化对物价又有更快的更为明显的效果,具有更好的时效性。因此,在制定政策稳定物价、抑制和缓解通货膨胀时,应从总体上着眼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同时考虑到时效性,也要关注银行信贷的短期影响,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宏观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乌兰  张更庆 《北方经济》2013,(13):61-62
一、引言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为抵御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纷纷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开始显现,应对通货膨胀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并指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其扩张率将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加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根源.那么,我国的情况如何呢?货币供给量是否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亭喜 《特区经济》2006,211(8):166-16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性税收制度有其存在的土壤吗?回答是肯定的,只是需要我们转变切入的角度,把税收对经济“完全避免扭曲”的最优理想中性转向对效率和市场机制“尽可能地减少扭曲”的次优中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税制建设中,处理好税收中性和税收调控的关系,突出税收中性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有限”且“有效”税收调控,逐步逼近理想的中性税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