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香港嘉里集团准备在西湖边建设最高达85米的“杭州嘉里中心”建筑群,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据了解,规划设计征求意见展已告一段落。有关方面正对市民的意见进行统计整理。一些专家指出,西湖边建高楼,不仅破坏西湖景观,而且割据稀缺的湖景资源为少数人所独享,本属全体人民“共有共享”的西湖景观变成了一家公司的摇钱树,既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涉嫌公共资源的“私有化”。  相似文献   

2.
依据古代文献对惠州西湖核心区域建筑布局复原的 基础上,借用《园冶》“相地”“立基”之说,并结合实测数 据探讨了主要建筑的选址、造景意图和自然山水条件之间的联 系。提出古代惠州西湖建筑的选址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布置, 而是融合古典造园理念、宏观山形地势走向及风水思想,最终 形成具有较深刻、丰富的内涵,并符合传统山水审美的规划设 计。通过古惠州西湖为个案探索中国古代大尺度景观的“民族 特色”。  相似文献   

3.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百年来,杭州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休闲的好地方。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今天.杭州人不再是围着美丽的西湖转,而是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杭州湾时代”。用聪明的脑袋和灵巧的双手.积极投入到推进“杭州制造”之中,并通过工业立市、招商引资等举措,在下沙、滨江等邻近杭州湾地区勾画出一道“杭州制造”的亮丽新风景.  相似文献   

4.
作为古代“三大西湖”之一的惠州西湖如今已鲜为人知,原因之一是历史水域形态的改变导致景观退化,并导致当前对其风景园林艺术及历史价值的认知存在的曲解。通过文献记载结合历史图像,初步总结古代惠州西湖具有“幽邃”的历史风貌及“曲折”的山水间架特色;分别考证东、北岸线和西、南岸线的演变过程,推想、复原其宋代及明清时期的历史水域范围;提出与现存景观相比,其水域范围更宽广、形态更丰富多变,园林文化内涵也更深刻。为进一步研究其风景园林铺设基础。  相似文献   

5.
方起东  祝炜平 《经济地理》2003,23(1):131-134
杭州西湖地区有着极丰富的地质学、地貌学、湖泊学及河口水文学等地学内容,且研究程度高,是我国高校重要的地学实习基地,具备开展地学专题旅游及建立“国家地学公园”的优越条件。内容丰富,多样性和综合性是此“地学公园”的特色,“西湖成因”可作为其主题。钱江涌潮划入此“地学公园”的范围,按其规模和意义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6.
西湖行宫初创于康熙,兴盛于乾隆,是清帝南巡线路上一座重要的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行宫。西湖行宫后苑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高超水平,是清代皇家行宫园林的重要例证。以西湖行宫园林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变迁脉络,论证西湖行宫的初创时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利用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对行宫园林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的圣因寺山园开发奠定了乾隆时期“西湖行宫八景”的基础,总结西湖行宫的园林特色表现在因山构园、院落结构与八景题名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王婷 《江南论坛》2003,(10):55-55
今年国庆节,“美容”后的西湖将以新貌迎客。三大景区36个景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互为映衬,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装点得更加婀娜多姿。细细品味新西湖,可以深切体会到建设者的匠心。还原生态美走进蓝色护板圈着的花圃,只见四面的碧水将原先的花圃围成了一座小岛。而在这条原西山路的另一头,“花港观鱼”公园内同样也有脉脉相通的水路勾画出一座座小岛。如果把花圃与花港观鱼在空间上连接起来,整条杨公堤的特色就显现出来了,绿树苍苍、水荡涟涟、石桥栈道、楼台水榭……与以往西湖水面的一览无遗相比平添了几分深幽和神秘。恢复西湖的生…  相似文献   

8.
西湖风景区水乐洞作为南宋临安众多山洞之首,从 古至今因声景而闻名。基于文献古籍阅读,梳理出水乐洞历 史变迁的过程及特点;探究其在不同身份(寺观园林、公共园 林、私家园林)的背景下,以“洗心”“洗耳”闻名的水乐洞 如何从名地发展到名胜之地;研究佛教思想、文人骚客、诗词 歌赋及西湖历史发展与水乐声景变迁的多重关系,为水乐洞现 状声景保护和修复、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宣传提供 基础依据,同时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保护和修复、现代园林声 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继2010年杭州老字号“西湖啤酒”通过股权转让,被雪花啤酒全资控股后,近日,杭州又一老字号“毛源昌”眼镜要进行股权转让,这家百年老店希望能借此机会,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杯酒正畸形     
孙婧 《商周刊》2013,(8):27-27
酒桌上办事的习惯,已经跟不上大势了。清明节前采摘的正宗西湖龙井因其品质高,产量少,价格昂贵但今年明前西湖龙井茶比去年下跌了三成,一“茶”难求的局面不但没有上演,连包装头茶用的红木或龙泉青瓷包装盒都不受待见了。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与对策——西湖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过去几年来杭州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做一简单回顾,并从遗产价值、城市发展和旅游管理三个角度对其在申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三个对策:①唯一能反映杭州1000多年来的地域文化特色、统领西湖美学价值和茶文化、并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现象,是佛教禅宗。进而认为,西湖只有作为禅宗美学最完美的物证,才能真正认识到西湖巨大的遗产价值。②建设部门应尽快出台“景观条例”(landscape ordinance),在建筑设计和广告设计阶段就介入管理,加强历史景观的保护和恢复。③加强旅游点环境容量研究,出台相关游人限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黄金旅游时节,抚仙湖畔都会云集昆明等地的大量游人,他们为这里清澈的湖水所吸引,沉醉在“天然图画胜西湖”的美景中。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是广东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八次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回顾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从“八五”到“九五”,再从“九五”到“十五”,广东走过了一条从珠江三角洲崛起带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走跨越式发展的协调发展之路;走过了一条以外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杭州市西湖南线景区整治工程建设以来,尤其是西湖保护史上的辉煌之笔———2003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基本恢复了明清时期的湖区范围,再现了“一湖两塔三岛三堤”之全景,使得西湖景区环境改善,文脉延续,大幅度提升了杭州的旅游形象和竞争力,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都得益于政府对景区建设的大量投入,4年来投入近50亿元资金,但随之而来的对财政性基本建设经费的管理,也显得日益重要。目前,在建设项目经费的管理中,笔者认为,加强对建设过程中用建设资金购建自用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清雍正年间杭州西湖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整治,时 任浙江总督的李卫是其间重要的主持者。他在西湖疏浚的基础 上,修复并完善湖山内外大量的游赏景点,组建了一套以“西 湖十八景”为核心的新的西湖公共游赏体系,推动了西湖公共 园林的再度兴盛。基于历史记载,从建设者的角度,梳理李卫 督浙时期的园林建设行为,并将这些建设点进行地理空间的定 位,形象地反映当时公共游赏体系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和建设过 程。认为李卫的西湖公共游赏地建设表现出极力恢复往日名 胜,积极开发新的游赏地,注重景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公共游 赏体系,以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特点。通过这一具体案例的 研究,增加对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6.
风炉     
广州人称“炉子”为“风炉”,这是广州方言保留古汉语词的又一例。唐陆羽《茶经》:“凡灸茶慎勿于风炉间灸,熛舕如钻使炎凉不均。”岑参《岑嘉州诗》有这样一句:“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宋黄庭坚有诗云:“风炉煮茗卧西湖”。陆游《游法云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吴家山台商投资区高桥物流园区位于京珠高速公路东西湖段与107国道交汇处,是武汉市“十五”规划中明确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其区位优势可规划形成交通枢纽型和城市配送型并蓄的物流园区。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的城市私家园林不同,杭州西湖湖上园林一直在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城湖大环境中发展与演化。民国初年“西湖入城”,使城湖空间不再隔绝,也加剧了园林、风景、城市互为影响、互为转化,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以郭庄及西泠印社2个具有代表性的湖上园林为分析对象,通过辨析园林中建筑与空间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公共游览与使用方式变迁,试图阐明当一个复杂的依托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中的园林是如何适应、演化及转变,而这一变化又是如何在园林空间格局、园林中心空间及园林空间的公共性使用3个层面来得以具体体现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西湖湖上园林也逐渐摆脱单一的园林身份,发展为园林、公共风景与城市生活空间的综合体,这最终造就了西湖湖上园林不同于其他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巴州供电公司的党建走过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创建”、“红旗党委”、“电网先锋党支部”、“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的创建。通过学习和创新巴州公司走出一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钱塘潮”是举世闻名的壮观“涌潮”。通过文献研读,解析钱塘(杭州)“观潮”活动的赏景化发展,“观”“听”交融的艺术化提炼,“听涛”主题的风景化形塑,以及“浙江观潮”“浙江秋涛”到“六和听涛”的胜景品题确立过程,阐明“钱塘潮”如何由自然现象,逐步演化为名满天下的声景名胜。其承载的中国传统独特风景意识与听赏文化,对整体理解江涛海潮类声景名胜的形塑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为在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改变现状下,如何准确评估“六和听涛”等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并形成对应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