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利娟 《中国经贸》2013,(11):32-33
低增长、高风险的经济形势未根本改变 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明显转弱。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并形成全球性冲击,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经历艰难调整。进入下半年特别是叫季度后,随着各国加大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政策力度,欧债危机有所缓和,世界经济略有回升,但全年增速仍明显低于上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最后一年,世界经济形势喜人。总体看来,在 21世纪之初,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将继续发展,世界经济可望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20世纪是令人难以忘却的。一个世纪里发生两次世界大战、持续 5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历时 40多年的冷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力推动下, 20世纪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达 3%,大大高于 19世纪世界经济年均 1%的增长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世界总产值从 1900年的近 2万亿美元、 1950年的 5. 3万亿美元增加到 2000年的约 30万亿美元。概言之, 20世纪既是世界文明进…  相似文献   

3.
付丽 《中国经贸》2013,(13):82-83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最重要的转变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过去十多年里,发展中国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而发达国家在全球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目前仍是复苏乏力。两大阵营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使得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GDP总和第一次超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付丽 《中国经贸》2013,(7):82-83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最重要的转变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过去十多年里,发展中国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而发达国家在全球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目前仍是复苏乏力。两大阵营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使得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GDP总和第一次超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技术活动中心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角度分析,“太平洋世纪”即将来临。预计在2020-2040年日本将有望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在2060-2080年将成为世界技术活动中心,那时以日本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将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家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日前撰文指出,次贷危机已经成为20世纪30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以来最大的经济金融危机,由于这场危机中心位于目前把持世界经济政治霸权的美欧,而中国相对境况较好,危机虽然会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带来一定冲击,但同时也是百年难遇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爆发三年后的今天,危机的阴霾似乎并未散去。全球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实体经济也因此受到波及,世界各国都在寻觅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而担忧。担忧之余,却让人们认清了经济发展的方向:今后经济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如何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有质量的增长,已经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持续了近10年的快速增长戛然而止,从短期来看,危机通过消费、贸易、投资等渠道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使全球经济陷入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从长期来看,危机对国际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十分深刻,世界经济增长缺乏需求拉动力的时代已渐行渐近。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首先,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名义汇率计算,2000--2006年间,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从3.8%上升到5.5%,对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仅次于美国20.5%的贡献率。同期,中国进出口占全球货物贸易的比重从3.6%上升到7.2%,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2%,排名世界第一。2007年,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而放缓,中国有可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王志升 《西部论丛》2006,(12):29-31
20世纪60年代是战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正当人们依然陶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喜悦之中时,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30多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齐聚意大利罗马,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当时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可持续性提出了质疑。这次聚会被人们称为“罗马俱乐部”,由其推出的首份研究报告就是对学界和政界引起极大震动的《增长的极限》。  相似文献   

11.
陆燕 《中国经贸》2013,(6):34-35
国际金融危机后,伴随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艰难曲折,世界贸易复苏更是跌宕起伏,其波动幅度大大高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幅度。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全球货物贸易量骤减12.5%。2010年,在各国超常规的经济措施刺激下,世界经济实现有力复苏,世界贸易也快速反弹,全球货物贸易量强劲增长13.9%。2011年,欧债危机的深化对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信息》1997,(9):36-36
世界经济加速增长1世界经济呈加速增长趋势1997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9%,欧洲经济的复苏和拉丁美洲、东亚和南亚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的加速增长,是全球经济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1997年,发达国家的经济继续保持低通胀下的稳定增长,预计GDP增长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正在经受考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外乎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春节前后南方地区遭遇罕见雪灾袭击以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减速。人们担心美国经济的减速导致的需求下降将给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带来影响,阻碍其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后的多渠道传染,传统世界经济大国和新兴及后起国家间的力量消长经历较大调整;以往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体系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战后创立的多边贸易、多边金融和国际协调机制遭遇严重挑战,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着重考察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六大变化领域,分析论证了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源转移、国际经济协调酝酿新的共治机制、国际金融重回强监管环境、新兴和未来市场贸易地位上升、国际投资大三角格局分化和国际生产供应链位移等变化特征,并探讨上述变化对美国经济的振兴和再度繁荣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危机中,中国经济逆势而上2009年,世界经济终于开始走出危机的阴影,逐渐恢复增长。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无疑是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成为世界上最先企稳回升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6.
庄宗明 《开放潮》2002,(4):54-56
2001年,除了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出现经济增长严重下滑或经济衰退,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衰退,全球四分之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低于2000年,这使2001年成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最为严峻的一年。至今为止,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私人机构的经济学家所做的预测和一些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大概只有1%-1.3%,远远低于2000年增长4%和1999年增长2.9%的水平。对2002年的世界经济趋势,多数机构和经济学家的预测都持谨慎态度,比较普遍的预测是:2002年第2季度或下半年,世界经济可能摆脱不景气,逐渐走向复苏。同时,多数预测认为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可能与2001年持平或有小幅增长。  相似文献   

17.
王梦奎 《发展》2012,(9):14-18
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世界经济经过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正在波动中缓慢复苏。这次由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又导致政治危机,不少发达国家负债式增长不能持续。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2007—2010年世界新增失业人口,55%在经济发达国家,现在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失业率都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全球失业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8.
宏观·国际     
《首都经济》2010,(11):7-7
IMF总裁说世界经济面临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近日说,全球经济虽恢复增长,但仍存在下行风险,世界经济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经济增长脆弱而不平衡。尽管IMF不认为世界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但却面临着包括财政可持续性、就业危机、修复金融部门以及全球合作等在内的四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突出,特别是伴随欧债危机的反复和变化,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比较悲观,世界经济复苏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充分显现。其主要特点:一是复苏增长出现波折;二是全球通胀水平逐步回落;三是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迹象再现;四是世界贸易、投资增势趋缓。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的基本趋势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经济泡沫成分缩小,刺激性货币政策的空间较大,在经济增长乏力情况下,各国将重回“保增长”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方喆  屈超 《辽宁经济》2010,(6):30-31
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加快了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的速度。作为21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更加凸显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备受关注。辽宁省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