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07年1月1日起,中国的上市公司将开始实行新的会计准则。新准则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从而方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并不只是企业财务部的工作。实施新准则对企业的影响将深入到经营活动的许多方面,这是一次企业改造自身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各类企业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体系.它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可能会极大地改变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由此会不会导致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盛行?这是社会各界最关心的话题。一些人士对此表示了担心,也有人认为不必担心新会计准则会沦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那么,事实真相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当2006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回望来路.中国经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与国际接轨的画面:从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的喜悦到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苦涩.从国资委为大型国有企业全球选聘总会计师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海外上市,从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表联合声明宣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实现趋同到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主席签署的联合声明.从……[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验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婷  王成 《会计之友》2009,(6):105-107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实质趋同,也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准则的实施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为了顺利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长期目标,我们有必要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来审视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与前号,调整国际趋同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邵拥军 《会计之友》2007,(9X):78-79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并已在2007年正式实施。本文深入分析了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并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规定2007年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的发布与实施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于企业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财务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今年开始在上市公司和部分央企实行,其他大中型企业也将在近两年逐步实施。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新准则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原则,也对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IFRS16)的颁布,要求将经营租赁资产纳入表内核算反映,不再区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由于IFRS16将在2019年1月1日开始生效,这将使很多拥有大量经营租赁资产的企业、租赁行业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面临如何应对这一租赁会计准则修订所带来的影响。文章首先对新租赁会计准则的具体变化进行阐述;其次以春秋航空为例,对现行租赁会计准则和IFRS16在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相关财务指标等各方面的不同处理进行对比分析,直观地反映新准则实施将带来的影响;最后就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新准则带来的变化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我国终于构建起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本文从金融企业的角度,结合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差异、内容、态度、意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世界经验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实质趋同,也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准则的实施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为了顺利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长期目标,我们有必要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来审视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与前景,调整国际趋同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总会计师》2005,(12):14-14
财政部11月22日发布消息:明年初,中国将构建起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基本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中国要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同时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标准专家工作组第22届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称这套体系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但是趋同并不等于相同。在关联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仍保持了“中国特色”。各方人士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也是揣测不一。有专业人士认为,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企业可能极大地改变财务报表数据,上市公司利润也将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甚至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在其网站上发文指出,新会计准则可能让企业在“跌价准备计提”、债务重组方法、股权激励、存货管理等方面作出反应。本文将就新会计准则的内容、新准则诞生的动因、变化体现的政策导向等做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92年11月我国第一次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会计准则),2006年我国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构建起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小企业除外)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15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被业界称为是中国会计行业里程碑,且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准则”)已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并将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准则由基本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基本涵盖了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大部分内容,新会计准则将给企业的利润计算带来大幅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发布,这是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将实现实质性接轨。本文在与现行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四个方面的新特色。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规范了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等重要会计事项,披露要求更为严格具体,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对银行业的财务核算、损益数据、管理方式、披露结果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在构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过程中,我国注重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体现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体现了准则的双向趋同。一、双向趋同的含义自20世纪8  相似文献   

20.
趋同只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财政部将在注重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国内稳步实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等效工作,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以推动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会计业界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