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然悟语     
近几年,我们的各种传媒对保护大自然,从物质世界落墨较多,而对大自然完善人类精神的话题触及较少。为了认知大自然的全圆,矫正对大自然视野之蚀,笔者写下这篇《自然悟语》,意在让人们认知,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生活的依存,更是孕育人类精神的摇篮。可以这么说,大自然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摇篮,任何艺术在她宽广博大的胸襟中,都得到了萌发和浆育。以我们最古老的《诗经》为例,它的开篇之作,就是抒写自然与人间爱情的情景融合之  相似文献   

2.
"万美之中秋为最",亚拉雪山这一区域我去得很多了,但像这样深秋季节进入则是第一次,而这一次的感觉与以往大有不同。唐诗说"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换两个字"万叶秋声里,亚拉落照时"则正好是这次众多美景的写照。我们亲睹秋水与彩林、晨霭与日落;我们变换角度等候亚拉雪山的日出、日落;我们一路追逐光影,寻找大自然最美丽的瞬间;我们一路用GPS、罗盘、测距仪、纸笔、相机、摄像机记录每个地质景观的特征参数,观察大地在地史长河中的细微变化。我们只为一个目的,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伟力与无与伦比的美丽。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长期游牧生活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生态环境的脆弱,使他们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依赖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观念及其相关行为.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蒙古族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4.
承认和尊重自然辩证法,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真正成熟的标志。但是自人类脱胎于大自然之后,就开始无度的吞噬和消耗大自然,结果不断遭到大自然的反抗和报复。’98嫩江特大洪水泛滥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反抗和报复的激烈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吸取这一教训,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对嫩江流域的综合治埋,增强嫩江的防洪能力;清除行洪区阻水物,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认真贯彻执行《防洪法》,依法做好防洪的各项工作。保障和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马妍 《黑河学刊》2015,(2):25-26
魔幻童话是早期常见的文学作品形式,是人类世界观以及人类对大自然认知的一种表现。生产力低下、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倍感渺小,将自然和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视为神秘、带有超自然性的力量,并对这种力量满怀敬畏。神灵形象及"万物皆有神"的观念即由此衍生出来。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一切幻想成分与这一观念密不可分。本文就这一主题结合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形象进行具体文化阐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郭杰忠 《老区建设》2006,(11):46-47
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有了人类,必有文化。村落,是历史上人类最早的聚集地,作为农民基本的生活空间,是农村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农民在村落里与大自然搏击,在村落里休养生息,在长期的适应环境,学习技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的生存、生活、生产实践中,人的思想、意识、观念注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给人类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村落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最原始、最自然、最朴素的形式。青年学者任映红所著《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文化———当代温州村落文化研究》一书,选取村落这一世代繁衍生息着中国绝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7.
韩海燕 《走向世界》2012,(17):37-38
城市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在这个人与自然日益陌生的时代,2014青岛世园会用新科技和新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低碳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8.
人类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和滋养,它不但是我们物质生活的源泉,而且也培育了人类的精神和文化。大自然让我们惊奇和敬畏,给我们带来灵感,人们根据自身的情感和想像来重新创造它们,这就是我们所谓之的自然的观念。风景画就是我们这种观念的某种反映。了解了不同时期的绘画大师的风景画,在这些作品中画家力图用真实的笔调描绘他们所看到的自然景物,这是这些风景画家的共同之处。而画家们对"真实"的不同的理解,影响着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技法。  相似文献   

9.
<正>我与德生是发小。德生谦虚、单纯,楷书、隶书好像人之"相貌",行书犹如人之"筋骨",草书恰似人之"气性"。德生正在这条书法道路上探索着、跋涉着。我与德生经常讨论、咀嚼书法之道,我们讨论过书法与自然之关系,运笔之中如何撷取大自然的线条、气象和韵味,书法之气韵等多来自自然万象之孕育,非自然则无以滋养;我们讨论过书法与心性之关  相似文献   

10.
《浙江经济》2023,(3):F0002-F0002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惠特曼思想中包含着生态学思想,以期促进人类社会中生命与自然、灵魂与自然之间的绿色相融。惠特曼通过其史诗般的抒情诗歌——《自己之歌》,热情地诠释与讴歌了绿色自然;赞美了世间存在的一切人的一切生活;并通过灵魂来透视自我,使"我"之灵魂与自然之精神共舞。他将大爱寄寓在草叶里,于人间"四处散播";他从最本真的自我出发,将人与自然同化,把人看作大自然中的一员,与万物等同,人与万物一起构成富有生命灵性的活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我国曾有文人、贤人把大自然及其山水誉比作堂皇之剧场,欲界之仙都,无疑体现他们对自然、对山水倾心、欣赏、痴迷、认知的一份文化情结。   他们说,大自然这个“剧场”与人“靠得近……悠久得最伟大、庄严”,“一切源于大自然”这个“剧场”。只要没有忘掉这“剧场”的人,他就可以“心平气和、不乏寂寞”。“人间的一切艺术不过是大自然及其山水的艺术幅本”。这“剧场”“天天在创造”。   他们还说,唯有大自然及其山水胜境最能体现“道”的精神,是沟通人与天道自然的桥梁;山水是人的感知言行的欲界仙都。   无论从动移实际…  相似文献   

13.
享受写生     
向维果 《中国西部》2004,(5):114-115
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大自然,不断改进过去的信念与观点,认识的提高也丰富了物质收获和精神收获.自然,画家也一样地从大自然中得到收获.其实,人与大自然本来就在一个网络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写生,正是画家与大自然的一种沟通形式.  相似文献   

14.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转变人改造自然的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节制能有效的遏止人类的贪欲,防止人类过度索取大自然.要正确把握、处理人、自然、节制的关系,走节制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曾经山川秀美的西部正在试图恢复昔日的美景。 一个个浩大的生态工程在为西部带来了新鲜绿色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在这个人类主宰万物的时代,大自然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人类与自然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解?我们必须明白,在人类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大自然也在修复自身的创伤,而且这种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浑善达克等地的实践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还西部一个绿色的梦,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科学的付出。  相似文献   

16.
倘佯在雪山之巅、圣湖之边、草原之心,奔驰在自然圣徒的伊甸园,沉迷在一片自然精芝是的嬉戏地,飞扬着西部的神采,传播藏文化的精华……阿涛用独特的方式,捕捉大自然的风影,寻找心灵的希望,他说,大自然就是他心中最神圣的美丽女神。  相似文献   

17.
赛序波 《走向世界》2013,(13):34-37
一份资料显示,烟台的鸟类品种及数量是山东省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最多的。烟台之所以为鸟类所青睐,是烟台人尊重自然,爱护鸟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瓦西里耶夫在作品中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指出正是在这一思想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大肆开发,破坏自然从而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小说指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人类应该和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平等相处,人类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所赋予的气侯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学会利用自然条件有利的一面,回避其不利的一面.比如,我们可以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热水,在寒冷的冬天,让太阳能透过窗子温暖我们的家.  相似文献   

20.
每一次旅游,无论以什么形式出游,我的身心都会经受一次洗礼。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惊喜与愉悦挤满胸腔,我像远古的臣民崇拜他的帝皇一样,除了虔诚地匍匐在地,没有任何方式能传达出我的景仰之情。这一次参加在承德北大山举办的全国散文笔会的整个旅程中,我的心因对自然与生命的一种景仰而深受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