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有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方法。文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整亨,促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周杏梅 《商场现代化》2008,(13):316-318
本文在分析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基础上,探寻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有序转移,城乡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域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所在村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地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大粮食主产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地域,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粮食主产区应该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当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尤其是保证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在当地实现非农就业;粮食主产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规模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基础上,探寻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有序转移,城乡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瞿余 《消费导刊》2014,(7):144-14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论述了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商》2016,(13)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兴趣。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及梳理总结,以进一步获得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理论的基础上,以湖北孝感市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与国外传统转移理论描述的路径不完全一致,在选择从低收入的农业部门向高收入的城市工商业部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主路径之外,还有选择向就近的小城镇转移和向相对不发达的东北偏远地区以及新疆、云南等西部不发达省份转移的其它路径.转移路径选择多元化的原因除了出于预期收入最大化的考虑之外,还受转移成本及其支付能力、政府部门的引导与纽织、个人拥有的技能、同乡的示范与带动等因素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风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创新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必要性 制度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明智选 择。我国放任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已 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 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创新了制度,使农 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农民收入又 新步入了稳定增长轨道。在农民的收入中, 劳务输出收入则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强劲的 部分,在农村其他增收措施乏力的情况下, 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大力转移农村 劳动力,不失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明智选择 和现实之举。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河南省农村人力总量大,职业技能低,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此,分析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需求现状及职业教育的供给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玲 《商》2014,(34):97-97
民生与就业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城镇化则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在实现城镇化过程申仍然存在着失衡等问题,这样就会阻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城镇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进行了讨论,重点探究了现实意义、制约因素两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大趋势,也是现阶段干百万农民家庭走上全面小康之路的一种现实选择。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费问题关系到合格劳动力的输送和劳动者自身的切实利益。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机制尚属初创,供、需、中介三方衔接也不太正常、规范,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收费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表现为: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78-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从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理出发,建立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积极的影响。根据我国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一方面我国应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提高转移人员的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以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促进河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首鹏  廉文慧 《商》2014,(6):163-163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我经济市发展也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欣欣向荣,第二、第三产业因为大量廉价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也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规模种植经营,在机械化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农民生活也因非农转移就业获得了改善,这说明要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必然要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村人口。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了另一新的阶段,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使过去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经济生产成本增加,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持续高点不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受到劳动力供应的差异而发展不均衡,相对的却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严重问题,同时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有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相关资料的大量阅读,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商》2015,(6)
产业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在逐渐发生,会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人数庞大,构成了我国庞大劳动力资源的基础。农村劳动力往往随着产业转移而在地域上产生流动,产业转移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趋于饱和,中西部地区承接条件日趋成熟,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农村劳动力就近实现就业。国家应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制度改革,同时完善农村劳动力保障体系,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仍旧是我国农村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与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要依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其中最突出的是我国出口的急剧下滑,大量出口企业货物积压、销路受阻,处境艰难,连锁带动大量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回家".在此背景下,文章指出,就近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性选择,并对其现实基础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品牌化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瓶颈”的有效途径,品牌化的核心是培育农村品牌劳动力。农村品牌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品牌劳动力转移的利与弊,有利于兴利抑弊,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序转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质量、分布及时段的规律,找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并提出了以政府指导为主要线索的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失灵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条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钥匙。研究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有助于把握我国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并能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政策提供政策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