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债规模的大小难以定论,如果用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等指标也难以找出合适的参考标准。本文以国债发行的必要性为起点,通过国债的相关口径,分别以之与储蓄存款的余额、债券市场规模及财政收入、GDP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更符合实际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债规模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多年国债恢复发行历程表明,国债并非意味着经济运行状态不佳,国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债发行不仅有力地弥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而且满足了社会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同时国债规模的扩大和国债的发展对于推动债券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发  相似文献   

3.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差额,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硬赤字,其收入项目包括财政经常性收入和债务收入,支出项目包括财政经常性支出和债务支出;二是基本赤字,指在财政预算中剔除债务收支后,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三是软赤字,其债务支出列入财政预算支出,而债务收入则不计入财政收入。自1987年以来,我国的财政赤字呈直线上升趋势,2004年软赤字达2 004.91亿元;1998—2000年财政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 600亿元,同期税收增收却高达4 797亿元,宏观税负比"八五"期间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过快地提高宏观税负抵消了财政支出政策的扩张效果,同期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国债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在较长时期离不开国债支持 20年来国债的发展过程表明,对于中国来说,发行国债绝不意味着经济运行状态不佳,恰恰相反,在目前条件下,国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国债的恢复发行,不仅有力地弥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满足了社会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同时,国债规模的扩大和国债的发展对于推动债券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严清  李晋明 《经济师》1993,(1):42-43
<正> 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本文专指内债)以来,已累计发行各类国债约1300亿元人民币,扣除还本420亿元,尚有内债余额865亿元,国债市场已由幼儿期步入成长期,但仍然存在国债流通市场规模狭小,发育迟缓;国债期限结构单一;国债管理体制不顺;国债市场管理松驰,制度不完备;法制不健全;国债发行兑付工作组织不力;配套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为了充分、合理、有效地用活用好国债这一筹资方式,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发展“助推器”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机制,特提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债市场始于1950年,当时财政部发行了1.48亿“分”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8年,“大跃进”使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国债发行工作也被迫停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处于一个“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特殊时期。从1981年起我国恢复了国债的发行,到现在已历时17年。本文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对过去门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行分析,再就今后发行规模作一预测并提出相应建议。一、对过去17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且总体呈现一种膨胀态势:1981-1987年为第一阶段,其特点主…  相似文献   

7.
我国财政赤字与国债的挤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财政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投资和扩大支出 ,有人担心会对私人部门经济产生挤出效应 ,从而对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果提出质疑。本文认为 :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投资增加 ,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我国现阶段仍具备较大的国债发行潜力 ,但国债发行规模的增长率应逐步控制 ;挤出效应通常会随着国债还本付息期限的延长而增加 ,但在当前我国“挤出效应”较小的前提下 ,选择发行更多的长期国债不失为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国债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 从总体上说,国债政策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属和服从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且要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准绳进行设计。不过,就它同别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看,其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 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国债发行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是实行保守的国债政策,还是实行积极的国债政策,即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财政收入逐年提高 ,但是财政赤字却连年增加 ,财政资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财政日益窘迫的局面 ,中央政府从 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 ,到 1998年底 ,累计发行国债 12 312 .74亿元 ,国债余额约 80 0 0亿元。年度国债发行额从 1981年的 48.66亿元增加到 1998年的3891亿元。同时 ,国债规模的变化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性上升的特征 ,1981— 1990年发行额为二位数 ,此后开始增加年度发行额 ,1991— 1993年发行额为三位数 ,1994年后国债发行规模不再呈小幅上升态势 ,而是一下跃上…  相似文献   

10.
回顾1993年的我国国债发行总量虽然只有300亿元,但发行却遇到了极大困难,以至于走上行政摊派的老路,被迫限期完成。1994年以后至今国债发行总量不仅一跃而上1,000亿元的高台,而且交易也摆脱了往年低迷不振的局面。笔者以为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主要是由于国债市场出现了五点新改进。即主体结构的调整、自营制度的建立、央行对二级市场的介入、发行与交易的无纸化和国债市场属性的明显增强。(一)主体结构的调整。以往国债流动性过弱的缺陷不完全由于发行与交易机制等市场结构不完善所导致,而主要地取决于国债的主体结构。在国债市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进程  在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的最初几年里,我国基本上采取政治动员与行政分配相结合的强制分配方式。这种方式与市场经济平等、自愿的原则严重背离,发行难度相当大。投资者缺乏投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单纯地认为是为国家尽义务。当国债发行难以为继时,从1985年起相继进行了改革。但这类改革不是考虑根据市场要求改革发行方式,而是单纯附加优惠条件来吸引投资者,诸如缩短国债期限、提高国债利率等。由于发行方式这个根本点没有改革,人为造成了还债高峰不期而遇并加重了还本付息的困难,陷入了不良的债务循…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1981年恢复内债发行以来,到1992年已累计发行各种国债1675.81亿元。10多年来,公债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补充来源,对平衡财政预算、加强重点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积累与消费比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债的发行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长期国策,对财政经济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债发行的越多越好,它也有其客观的数量界线。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内债债台高筑,从而使经济陷入瘫痪、走向“滞胀”的事实来看,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规模可能会在2006年600亿元的基础上缩减100亿元左右。而对于中国经济2007年的走势.国外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势头难消.恐怕很难实现“软着陆”:而国内的经济学家及舆论则均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2007年中国经济将进入平稳期。稳健的财政政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双减”.即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自2005年中国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开始.稳健财政政策已实施两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亦逐年缩减。2005年国债发行规模为800亿元.比2004年减少300亿元.2006年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减至600亿元。  相似文献   

15.
王振富  朱慧 《经济师》2001,(12):207
近几年来 ,在银行连续降息和征收利息税的形势下 ,国债以其安全可靠、收益稳定、免征利息税的优势 ,倍受广大投资者青睐。然而 ,某些基层没有发行任务或发行量太少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使广大农民投资者购“债”无门。为此 ,笔者建议 :(1 )加大对国债发行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深入农村宣传 ,并采取便民措施 ,方便农民购买 ,将国债发售渠道伸向千家万户 ,加快基层国债发售速度 ,缩小国债发售城市“快”基层“慢”的差距。 (2 )改进和完善国债发行方式。适当改变那种向发售快的地区增拨指标和发行缓慢地区少拨或不拨指标的不平衡状况 ,将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已有11年历史,到1991年底,已发行国债一千余亿元。国债的发行对筹集资金,缓解国家财政资金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尚属拓展阶段,缺乏足够经验,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国债的发行办法、转让经营管理机制等亟须改革与完善。 1、国债发行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国债发行缺乏健全的立法保证。一般是每年搞一个国库券发行条例,既不够稳定,也不利于国债长期、正规化的发行,并且缺乏严密的管理机制。 2、现有的国债期限构成不合理,按期偿债压力较大。从11年之中发行的国债来看,前7年期限长,后4年期限短,一长一短,使偿债高峰期集中在  相似文献   

17.
隋喜  齐学森 《经济视角》2002,(10):35-38
自1998—2001年,我国已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今年计划发行1500亿元。据经济界权威人士分析:“发行国债并非仅为实现刺激总需求的短期宏观目标,更具有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成长的长期战略意图。”作为计划部门,从研究和适应国家“长期战略”的目的出发,很有必要对白城市争取并使用国债的情况加以总结、分析,以利于进一步有针对、有准备地用足、用好国家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债利用规模,提高国债利用水平,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债规模两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杰长 《资本市场》2000,(12):17-18
<正> 国债规模陷入了“财政债务重负和国民应债能力宽松”悖论之中“九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特殊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国债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自恢复发行国债以来,1998年国家首次采取主动扩张赤字、增发国债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使得国债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  相似文献   

19.
<正>素有“金边债券”之称的国库券在今年的销售中,一反去年排队争购的热销势态转向销售平稳。从目前形势情况分析,引起国债销售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1、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有关部门对1993年国债发行工作宣传不力,不少群众对今年国债的特点、发行时间、发行地点等了解甚少。一些大中城市内仅有几家售券机构,也无明显的售券标志和有关宣传内容。部分群众仍受去年争购国库券的影响,感到购券不易,使今年的国债发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改萍 《经济师》2001,(2):171-171
国债以其安全可靠、收益稳定、流通方便、风险性小的特点被赞誉为“金边债券”,已成为广大投资者理想的选择,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尤其是1994年,我国首次对国债的发行进行了承购包销,使得我国在国债发行机制上引入市场调节因素,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竞相购买国债,持有国债的比重年年上升,银行为何热衷于国债投资?就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国债灵活方便、流通、变现快自1995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国债市场的改革步伐,先后发行了三个月、六个月、三年、五年、七年与十年的实物式国债、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等,丰富了国债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