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增长理论从增长方式看包括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从研究对象上看可分为产业增长(发展)理论和区域增长(发展)理论。本文仅对产业的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理论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一直有平衡与不平衡增长之争.平衡增长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强调产业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了1952-2002年数据研究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我们发现:(1)计划经济时期,地区间的不平衡持续上升,到七十年代后期达到顶峰。八十年代地区不平衡有所下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又有上升趋势。(2)初始时期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比重)相当大程度上解释了1978-2002期间各省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快,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慢。我们还对所有制改革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定程度的赶超式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但为支持这一违背自身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内生一系列具体的、扭曲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困难的原因,可能不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工业内部的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衡,而是在工农业之间比例的过度失调及内生于这一政策的一系列扭曲的具体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一直存在偏离现象,然而少有研究系统讨论产业结构偏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本文基于最优产业结构测算以及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分解方法,系统讨论了产业结构偏离对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越高,总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严重,并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组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发挥作用,原因可能在于制度性因素与产业政策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导致地区比较优势无法充分发挥,阻碍了生产要素溢出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GDP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深层次结构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某些问题,诸如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是长期累积的历史问题,短期内较难解决,另一些问题,如三次产业比例不平衡、就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则是产业发展政策、要素禀赋等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使得未来重庆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更大,经济结构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安徽省2000~2011年不同区域农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发现安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提出通过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吸引外资以及完善金融创新体系,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加工、融资困难等多方面问题,从而通过扩大就业、投资等渠道带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本文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而探讨了二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高级化则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可预测的周期性波动方面,而它们的影响机制却截然不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总体上,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本文认为,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在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积极突破制约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的限制条件,有效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充分发挥产业转型与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近年来人们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但由于未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如实地把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按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逻辑顺序和临界速度协调配套地进行调整,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仍未缓解.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未达到.为此,树立科学的方法论,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系统思考,对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平衡,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健康增长,贵在平衡。平衡是大自然的规则,是一切系统结构的共性,也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路向。面对我国当前三大产业的失衡状况,应该努力促进平衡的增长。平衡增长意味着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平衡增长意味着经济活动的非趋同化;平衡增长意味着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之后又有很多的学者加入平衡和不平衡增长的讨论,然而有关平衡和不平衡增长的定量研究一直是理论的薄弱之处。本文以我国的产业发展为样本,在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确切的数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和印度不平衡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中国和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不平衡的情况,并分析了不平衡增长对不均等和贫困的影响。通过对家庭调查数据和官方加总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增长存在不平衡——区域间、产业间和家庭层面上,这表明减贫工作进展不平衡,若增长更平衡,减贫效果可能更好;另外,收入不均等程度也在提高。本文探讨了增长不平衡及其应引起重视的原因。具体讨论围绕"有利的"和"不利的"不均等两个概念展开——不均等与不平衡增长对公平性以及长期增长与发展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我们认为,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保持有利的不均等——继续鼓励创新和投资,同时降低不利的不均等的程度,尤其是通过人力资本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帮助贫困人口参与市场。 相似文献
15.
16.
李兴华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0,14(3):75-78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平衡的发展是相对的,不平衡的发展是绝对的。毛泽东同志总结和创立了政治发展不平衡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总结和创立了经济非平衡发展的思想,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邓小平的经济非平衡发展思想是对毛泽东的政治发展不平衡思想的发展,也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贡献。这一思想对当前我国建设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提高对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在减弱经济波动的同时促进了经济长期增长,而对外开放度提高增加了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表现为1996年前影响不显著,1996年后有正向影响。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但1996年前和1996年后影响不同,分别是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提高有助于减弱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并且当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超过一定临界值后,这一影响转而为正。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