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大规模转移,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28.36%,“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到90年代,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趋缓,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加快,“structural bonus”效应和“structural burden”效应同时存在;加入WTO以后,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趋势迅速加强,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17.31%,“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一直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第二次现代化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明进程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移过程及其深刻变化是第一次现代化 ,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移过程及其深刻变化是第二次现代化。在 2 0世纪 ,约 5 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 ,并启动了第二次现代化 ;在 2 1世纪 ,人类将全面实现第二次现代化。虽然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 ,但必须尽早向第二次现代化进行战略大转移。中国第一个 5 0年 ( 1 94 9- 1 999年 )努力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中国第二个 5 0年 ( 2 0 0 0 - 2 0 5 0年 )将努力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杜璇  温薇 《时代经贸》2010,(24):158-159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导向现代工业经济为主导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当前,在市场经济和国家各种体制机制的促动下,我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各县区都把发展工业作为解决县域经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竞相加快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导向现代工业经济为主导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当前,在市场经济和国家各种体制机制的促动下,我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各县区都把发展工业作为解决县域经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竞相加快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的增长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分不开的。香港现代工业的建立和成长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阶段是5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时期,其时香港的工业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工业多元化时期,此时除纺织服装业外,电子、玩具、塑胶工业开始兴起;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香港的工业逐步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至80年代渐次进入工业电脑化时期。有关资料显示,1991年,香港电子工业的出口值已占全港总出口的25.4%。这就表明,只有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始终保持领先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张平 《现代经济探讨》2006,111(10):5-10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两次技术飞跃: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技术从军事工业、重工业向轻工业转移,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另一次是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通过外资的技术外溢(spillovereffect)和“干中学”(learnbydoing),技术从外国企业向中国企业转移,使中国制造业逐步具备了全球竞争优势,确立了中国作为“全球加工厂”的地位。由于有极强的政府干预要素价格,这种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低成本竞争和产能大规模扩张特征,在外部激励下大规模出口,经济增长迅速,取得全球瞩目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技术进步水平和国际差距在不断缩小,干中学的效应在递减,而城市化和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又启动了资源和要素价格的重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区域增长开始向收敛方向进展,发达地区必须重新思考其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江苏省也不例外,它从最著名的乡镇企业发展起步,以后大规模引进外资,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第二产业”比例全国最高的省份,未来如何调整发展战略方向,利用城市化发展的机遇,优化空间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获取持续的优化、聚集和创新的优势,将是江苏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从生产函数看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资本投入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动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用生产函数将就业结构变动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出来,可以得出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及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两次产业革命中 ,科学技术的作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尽相同。科学技术的作用 ,由生产、技术、科学向科学、技术、生产的顺序发展 ;产业结构的变化 ,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 ,工业部门内部结构 ,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产业革命的比较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在经历80年代的以生活必需品生产快速发展为特征的“轻工业化”发展以及90年代初期以来的“再重工业化”发展以后,当前正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二、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从市场供求变化来看,一般工业消费品在9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80年代呈“瓶颈”状态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几年来供给能力有大幅度提高,产量增长出现了由原来的受生产能力制约向受市场制约的转变;生产资料产品大都处于生产能力过剩的状态;农业生产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供给稳中趋升,农产品库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将两部门的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本文提出了一个工业和农业相互依存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并以此对目前争议颇多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和政策问题,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资本积累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一、利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机会, 是各国保持低工资优势的共同经验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凡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保持低工资优势的国家,无一不是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国家。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而言,英国和美国之所以工资水平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过程在战前已基本完成,可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劳动力已大大减少甚至微乎其微了。据统计,英国和美国在1945—1961年间的农业劳动人口占全部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仅为5%和12%,1970年又分别降为2.8%和3.7%。与  相似文献   

12.
周阳 《经济》2007,(4):53-54
每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诞生,背后都有一次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作动力.<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在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业社会时代,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社会时代,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社会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相似文献   

13.
按照西方流行的说法,所谓新产业革命,是从1945年左右开始的。从那时以来,世界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已经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第一,在西方国家里,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二产业也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急速上升。 第二,是全球性的工业结构性转移。即发达国家把一些能源和原料多、公害大、效率低、利润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第三,是发达国家自身工业经济的结构性变  相似文献   

14.
准确判断新的发展形势1.我国工业化正处在由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的过渡期虽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工业化正处在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时期,判断依据是:首先,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工业的比重高于服务业,这时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农业比重降低到10%左  相似文献   

15.
季丹虎 《生产力研究》2007,51(2):95-97,128
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文章以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为研究对象,从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考察英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次序。这为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地区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乡村工业化的进程将会加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相继转移到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从空间经济的角度看,这些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以就地消化为主,还是以易地转移为主?乡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分散布局,还是向城镇地区集中?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依托低成本劳动力的工业竞争优势趋于弱化,以高投资推动工业增长的模式受到挑战,综合判断,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或将见顶并进入趋势性下降通道。同时,工业结构将向"去劳动密集型"方向转换,而技术进步和价值链升级才是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当前,工业企业整体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倾向,但制造业大规模转移的趋势仍不明显。我国内资企业的对外跨国产业转移仍处于初期阶段,而部分在华的外资企业则开始进行跨国产业再转移,产业空心化风险渐增。为适应形势变化,需积极调整相关政策:从需求方面,优化工业结构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以降低劳动力供给紧张的压力;从供给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  相似文献   

18.
各国发展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瓶颈期,如何进一步扩展经济发展深度,成为全球研究重心.美国学者托夫勒提出的三次浪潮农业理论被广泛认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开发空间.托夫勒的主要观点为:第一次浪潮农业是手工作业的小农经济;第二次浪潮农业是在蒸汽机和电气化时代后,人类大规模地采用机械化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第三次浪潮农业是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背景下,利用高科技手段和成果,是农业进入产业化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各国的资本开始大量进入农业产业,城市经济所主导的工业经济开始与大农业经济广泛结合,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吉林省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做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省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打破传统单一农业生产格局,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从农业内部结构看,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由1991年的31.3%提高到目前近39%;种植业由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转变。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逐步走向规模经营;公司加农户的龙型经济模式得到广泛推广,涌现了一批以德大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屯)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农业和非农产业产值之比已由"七五"末期的59:41调整为目前的47:53。工业经济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结构,主导产业群体初具雏形。工业内  相似文献   

20.
关华  何军  李金霞 《经济与管理》2007,21(11):35-3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动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服务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