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史正 《科学决策》2011,(3):1-12
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公开信》,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公开信指引下,我国计划生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妇女终身生育率从6.2下降到1.8,少生了5.69亿人,减少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本文引用了人类发展指数和生育文化指数对各省、区、市妇女终身生育水平差别进行了解释;以印度1970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为参数,对没有生育政策的人口发展进行模拟,结果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对生育率下降发挥了主要作用,贡献率为62%,而计划生育的贡献率为38%。从1991年开始,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生育率还将继续下降,人口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时代赋予了计划生育新的任务,本世纪要把我国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人口形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53年新中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就发现,1949年我国总人口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4.5亿,而是5.4167亿。到1987年,38年间,我国总人口就翻了一番。建国以来,到70年代初的较长时期内,我国人口发展基本处于高增长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类型。从70年代开始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后,由于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年来,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在人口学上,妇女总和生育率是指当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相当于按这一年的生育水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下降到1992年2.0的更替水平,随后总和生育率连续数年持续稳步下降,当前已经达到了接近极低生育率的1.5的低生育水平。纵观我国近40年生育率的持续下降过程,计划生育政策及其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生育的作用在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日益增强。我国的生育率下降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正在由计划生育率政策为主的外生型为主导,向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的内生型为主导转变,并终将形成以内生型为主导的稳定低生育率水平。本文依据西方发达国家内生型极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法分析得出模型,并假设我国意愿生育率遵循这一规律,预测出我国达到内生型低生育水平的时间,并为我国的人口安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展》2014,(11):F0003-F0003
正30年来,康乐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州业务部门的具体帮助下,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的条件下,成功改变了人口发展轨迹,全县人口少出生4.5万人。人口再生育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创造了较长一段时期人口抚养比例低、储蓄率较高的人口红利条件。妇女总和生育率已达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8年的20.31‰、13.28‰下降到2013年的14.77‰、6.65‰,农村计划生育率由1978年的57.3%提高到2013年的96.43%,人口发展进入了稳定低生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着人口增长难以严格控制的因素,党和政府为之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把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建议明家庭结合起来的“三结合”之路,为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控制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全国人口的计生状况,这种基本国情决定我国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都在积极的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但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仍有很多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进行生育的现象出现,探寻新时期农民进行非政策性生育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原因有利于我国计划生育法律及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7.
2014年2月,“单独两孩”新政在各地陆续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着手树立全面友好的新人口政策观。长达34年强制性计划生育实践,使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进入总和生育率低于1.3的超低生育率人口新时代。这迫切需要国家在以人为本、人口平衡、人口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的科学大人口观指引下进行一次人口政策评估。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区建设》2005,(3):21-21
计生委指出:1月6日,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预期寿命为71.40岁。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1.8左右,进入到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但这种低水平并不稳定,计划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没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9.
人口数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人口控制的政策、法规等因素基本没有影响,但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还是值得关注的。本文从微观经济学和人口文化素质的角度,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可能发生地变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人口数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人口控制的政策、法规等因素基本没有影响,但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还是值得关注的.本文从微观经济学和人口文化素质的角度,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可能发生地变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据“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少数民族人12为1.064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不同于汉族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少数民族生育行为受生育文化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其生育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本民族生育文化的影响,从而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生育率。分析珞巴族妇女的年龄别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的变动情况,来反映珞巴族生育文化的特点,也为国家更好地制定对少少民族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条件 有效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是农村小康工作的重要前提。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非仅是响亮的口号,而是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就农村发展而言,人口基数大,任务十分艰巨。在我国农村控制人口的主要途径就是少生优育,少生快富是小康之路的重要基础。少生可以使我国避免因人口分母增加而带来的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13.
《科学决策》2005,(7):2-4
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后顾之忧的根本出路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但在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而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国家财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以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为突破口,优先对他们进行扶持和救助,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特殊、后一般,由少量到众多,逐步探索建立适应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不失为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务实之举。  相似文献   

14.
刘占忠 《黑河学刊》2005,(1):123-126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经济问题,是发展问题,计划生育、人口控制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再有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经过20年的努力,计划生育事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目前已经速到了低生育水平。但并没有彻底消除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有效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现阶段由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给我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方面还在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就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现状及解决对策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给我国从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浙江人口安全体系的构建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逸 《浙江经济》2006,(10):56-5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过渡型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转变。2004年,浙江省常住人口为4719.57万,人口自然增长率4.95%。。然而,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艾滋病呈蔓延之势等诸多人口问题日益显现,并相互交织威胁着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省域层面构建人口安全体系,使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处于良性状态,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历史发展到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人口问题显得更加错综复杂。中国人口基数已经大大超出适宜水平,人口仍须严格控制,在达到增长高峰后,通过实现人口负增长,逐渐减少人口总量,使之降到适当数量,从根本上减轻人口过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会进一步加剧人口老化的进程,从而对社会产生另外一种同样巨大的压力。进一步控制出生率与缓解人口老化速度和程度,形成对立的局面。面对人口过多和人口老化双重压力,我们处于两难境况:生育率过高会继续造成人口大幅度增长,生育率过低又会形成人口严重老化,顾此失彼,难以两…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应在工作目标、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9.
<正>一、前言当下,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7.9%,达到2.5亿人,而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1.1%。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老年人口将会大幅增加,养老压力也会不断加大。此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还表现在生育率的下降上。2019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48,远低于人口替代2.1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预测:中国快速走向老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新发布的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对中国人口的评估和预测作出了重大调整,预测中国人口在2026年达到峰值13.96亿后迅速下降,到2050年时下降到12.95亿。预测表明中国快速迈向老龄社会大势已定,无法逆转,生育率能否尽快走出低谷是决定中国人口未来的关键。人口预测只是人口决策的参考而不应该是人口决策的目标。鉴于中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达20年之久,现在已经到1.5以下,再不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极有可能掉入"低生育水平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