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应用评估进步经济效益的技术进步红性齐次微分方程测度模型,建立了反映技术进步规律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科技发展模型;并结合攀枝花市的建模实践,例举了该模型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是一位增长理论家,他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把静态分析动态化、短期分析长期化并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增长模型。西方经济学家在落后了大半个世纪之后,才从马克思那里受到启示,开始建立他们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索罗模型、斯旺模型则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前者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后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实现稳定增长,新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运用门槛回归和潜在产出法分别改进了基于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测算模型。基于改进前后的模型并利用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中国的回弹效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考虑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得出的回弹效应更精确;由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诱发的回弹效应呈上升趋势,广义技术进步诱发的回弹效应表现出剧烈波动的特征。认为政府应逐步建立回弹效应监控体系以有效控制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动态化均衡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敏 《经济师》2005,(3):30-31
文章首先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式动态化 ,得到动态扩大再生产模型 ,求解出动态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均衡条件 ,然后对模型进行验证 ,同时证明了动态扩大再生产模型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的哈罗德 -多马模型的一致性 ,并从系统理论角度对模型做了简要讨论。最后引入技术进步动因 ,求解出技术进步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均衡增长条件 ,并在结论部分给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逐渐由原来的物质要素转向技术进步因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成为判定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指标之一。引入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索洛余值法进行了改进,使之更符合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并运用改进模型对1991-2008年山东省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山东省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不高,但长期来看呈上升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山东省技术进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可再生资源约束下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耗竭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假设技术进步取决于研发投入,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可再生资源的内生增长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得到了模型的稳态增长解,并得出结论:可持续增长不能单方面强调技术进步,对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瓦克纳格尔(Wackernagel)建立的生态足迹模型(EF)是衡量生态经济水平的重要方法。在长期和广泛的实践应用中,一些专家学者发现:生态足迹模型具有明显的生态偏向性,忽视了技术进步等因素的重要作用。而全要素生产率(TFP)包含了技术进步等诸多要素,文章试图在生态足迹模型(EF)中嵌入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表明:嵌入后的模型显著提升了生态承载力,降低了生态赤字水平,提高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技术转移是技术进步的重要环节。一般技术转移模型应用S型逻辑曲线来解释技术转移的发展状态,但这种研究局限于技术系统本身。试图将技术转移放在“技术—经济—文化”系统中来研究,结合外部的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因素,探讨建立新的技术创新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周方的“增长函数”,并借鉴“广义索罗余值”思想对中国技术进步水平和速率进行重新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利用卡尔曼滤波,实证分析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速率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第一,中国的技术水平虽然整体保持增长,但是速率波动很大,表明技术进步趋势尚不稳定;第二,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呈现显著负向影响,改革开放虽然减轻了影响程度,却没有改变影响方向。可见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技术进步,但是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速率的影响依然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0.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经济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运用三次指数平滑方法,提取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率和技术进步速度的趋势规律。结果显示:我国整体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区域间技术进步贡献率差异明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速度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关系,建立VAR模型,揭示了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技术进步以及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上述变量在区域间的差异,决定了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1998—2010年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技术进步率,运用面板VAR模型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有长期协整关系,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有推动作用,而对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有负影响,据此,提出合理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赜琳 《财经研究》2006,32(6):98-109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技术进步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经济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测算方法,该方法运用基于结构分解分析模型的分解方法,考虑了部门之间的完全消耗关系。作为实证,利用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测算了1987年 ̄1995年间我国各部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企业采用各种不同技术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来自于由企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3方面因素导致的企业所具备的总体的企业能力,技术战略选择的标准是看能否提高企业的总体能力。构建了一个基于企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企业能力函数模型,并给出了企业进行技术战略选择的衡量标准。最后讨论了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的技术变迁轨迹领域、不同市场竞争地位等各种不同约束条件之下的企业技术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 一、问题的提出国内近年来对技术进步评价问题的讨论颇为热烈。特别是对C—D生产函数的应用,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我们这里主要感兴趣的是,技术进步的评价因素及综合评价模型的问题。 C—D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A·K~α·L~β (1) 其中,Y为总产值,K为生产资金,L为劳动投入量,α和β为弹性系数,且α+β=1,A则表示为技术进步因子,对于(1)式移项、整理可得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型的经济--环境污染投入产出关联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利用投入产出技术构造了一种新型经济--环境污染投入产出关联模型,探讨了各产业部门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物的生成与排放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为经济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环境污染治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进口贸易是一国获得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基于改进的进口贸易R&D溢出资本度量模型,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计量方法,对国内R&D、进口贸易R&D的技术进步效应做估计与比较,从动态视角分析两种技术进步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总的来说,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和国内R&D都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相比较而言,前者的贡献度略小于后者;但在某个时期两种力量会相互抵消。因此,应进一步重视与占世界大部分R&D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进口贸易,提高国内R&D投入数量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我国稻米供给和需求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Akino和Hayami提出的福利效应模型,具体测算我国稻米生产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并进行分解,基本结论为:稻米具有较低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稻米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表现为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但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值远远大于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值,从而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制度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本文将制度资本化并构建相应的动态方程,从而实现制度的内生化,并将内生的制度资本引入索洛模型.对模型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后发现:制度进步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将提高个百分点,表明加快制度升级与变革可以显著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刻画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动因;均衡点类型存在不确定性;即便技术进步率为外生给定,经济增长率(人均产出增长率)仍有可能高于技术进步率.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偏向是资源要素配置特征的一种表现,考察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及其成因,对于优化技术创新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要素价格扭曲和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类指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因素体系.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这将对收入分配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且扭曲程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受到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其中技术创新模式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3%,可见引进型技术创新模式会加重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因而,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必由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