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正绪  游宇 《开放时代》2012,(6):98-115
西方政治学界对当代民主化的比较研究,多年来主要形成了两个研究路径:“转型学”与“结构主义”研究.政治文化的变迁或者公民价值观念在民主化和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是结构主义研究的一个前沿.这一视角认为,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会促使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公民形成一组亲民主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增长,一国公民这种较强的要求民主政治和支持民主运作的价值观或政治文化会带来一国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或者提高一国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治的质量.本文以这一理论框架为前提,探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或价值观念中几个重要维度在本世纪初叶的变化情况以及其政治影响.我们将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国大陆的公民在文献中确定的“自我表达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其政治意义,并和其他几个东亚社会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2.
政治参与是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真正的公民政治参与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教育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勇 《经济研究导刊》2008,(16):178-180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所有国家,政府不过是人民教养程度的另外一种表现而已。这揭示了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素质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深化民主政治理念作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这是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当前已经成为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政治参与作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需要社会大众全民共同参与。建国60年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经过了由感性参与到理性参与的发展历程。现代科技、信息为公民的政治诉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为此,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呈现出扩大化、扁平化的新的发展趋势,自主、理性、公正、有序,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在我党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公民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生活,使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入一个新里程.由于我国国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不成熟,应进一步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创新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加强政治参与的宣传,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枸建扩大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和备件;健全、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政治民主化。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公民参与能力是公民合法、均衡、有效参与的前提。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对于发展民主政治、维护公共利益和发挥公民资格有重要价值,针对现阶段公民参与能力不足的现状,通过从经济发展水平、民主制度设置、公民观念等角度剖析原因,并从经济、政治和社会路径探寻培养公民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史天健在他突然意外中断的学术生涯中,致力于探讨有关中国公民和中国政治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公民怎样来看待合理的政治格局以及制度的问题(合法性与政治信任);第二,公民如何看待自己在政治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政治参与);第三,公民如何界定政府与公民之间,以及在不同类型的公民之间的权力划分(民主观念).他发现中国和东亚社会的公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与西方的公民是截然不同的.在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上,中国(和东亚)公民大体上采纳一种垂直权力关系的政治价值.在个人利益单元的界定上,中国(和东亚)公民比西方公民更接受范围更大的利益单元.史天健反对盲目追捧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设计,而一直致力于从实证上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质,作为建立中国民主政治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8.
反向的民主化:第三波民主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国家,多在建立法治、公民社会、领导人问责制等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之前建立了自由选举制度。相反,第一波民主化的国家则在普选引入之前已经先建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第三波民主化中这种反方向的民主化造成了在大多数国家中形成的是不完全的民主制度。不完全的民主有三种发展前景:(1)继续向前,完成民主化;(2)民主选举制度失败,转向一种不民主的制度;(3)在统治精英低效但公众对民主政治要求也低的情况下,更会堕入一种低水平平衡的陷阱。本文通过分析三个新民主国家的大众观念调查数据,展示这样一种不完全民主的各种问题。这三个国家的前身各不相同:过去属于专制体制的俄罗斯、过去曾有民主和专制的捷克、过去是专制军事政权的韩国。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分析了与管理模式相关联的政治历史背景、社会价值取向变化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指出导致西方国家不同管理模式演变的深层原因并不在于管理科学本身,而是劳资冲突、工会运动和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作用的结果.我国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而先进的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在高度政治民主化的基础之上.要实现我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建立起高度的政治民主化,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陈林珊 《发展研究》2010,(12):125-127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经历了由统治型政府向管制型政府的嬗变,并将向服务型政府模式迈进。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改变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模式,从而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政治民主化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积极公民"与"积极政府"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政府应致力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建构一个理性且成熟的公民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中国民主发展的战略选择应注重发展和完善协商民主,注重协商治理机制、过程、形式和程序。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来讨论协商民主能否有利于解决“出嫁女”上访问题,是否有助于建设一种协商治理制度。实验表明,一年前,大多数村民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否定“出嫁女”的任何分配权利,现在大多数人已认可一次性补偿方案。协商民主确实有助于减少或解决上访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协商治理制度。公民通过社会协商和审议来对公共事务作出决策,使社会管理向民主化方向发展,这是中国民主发展的战略基础。一旦公民具备了政治妥协、理性对话、自我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能力,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大规模的直选就会减少社会振荡和成本,就会发展出一种良性的政治竞争。通过协商民主来发展协商治理,来建构一个理性、成熟的公民社会是中国民主发展的基础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政治需求作为农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向往、追求、意愿或主张,越来越凸现出在农民需求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讲,充分尊重公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诉求表达,畅通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消减社会不满情绪的"泄洪装置"。因此,调查研究农民政治需求现状,建立科学有效的政治需求表达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将以北河村为个案,力图勾勒出西部落后地区农民政治需求的现实画面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以来,民主化浪潮几乎席卷整个世界,虽然民主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认同的价值,但至今民主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古典民主理论倾向于从观念上来理解民主,用权威的来源或目的来界定民主。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程序性民主概念,倾向于从制度上来解释民主。综合来看,民主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来实现人民的统治。民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民主政治作为人类的共同价值,有其自身的普遍性,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体需要法治与选举,需要社会自治与公民参与,还需要权力监督与政治透明等等。  相似文献   

14.
谈火生 《开放时代》2013,(5):154-172
本文试图通过重新检视西班牙民主化这一经典案例来反思民主化研究中的一个假设:强大的公民社会是民主化的前提和民主巩固的必要条件。西班牙恰好是非常虚弱的公民社会和极其成功的民主化同时并存。西班牙的经验表明,公民社会和民主化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关键的问题在于:公民社会是如何与民主化进程关联起来的?什么类型的公民社会,什么类型的民主化以及公民社会在民主化的哪个阶段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文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政治参与行为在网络领域中的拓展。从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者的主体结构、互联网基础资源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得出中国当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其中公民网路政治参与中的非法参与、非理性参与以及参与的不平衡性的参与状况,将影响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对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起到破坏和瓦解作用。并探讨了保障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对策建议:即从网络政治参与制度的设立及体系建设、加大电子政府信息公开、加大网络基础资源的投入、抓好学校教育、加强公民意识培育及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氛围六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课题.公民意识是民主意识的基础,宪法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出世和入世思想都是以官本位为基础的,严重地制约着现代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的发展.就公民的宪法意识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个至上"是我国当代宪法意识的灵魂,以此为指导促进理性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和理论的双重维度重新思考中国近代民主化所走过的道路,总结中国近代民主化道路呈现出追求民主价值的空洞式和追求民主道路的激进式的特点,反思其经验和教训,认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需建设一个强大的自由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则强调:"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因此,公民有序地参与公共决策是我国现代民主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要顺利推进这一进程,就必须紧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适合不同情形的基本运作模式,努力实现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积极推进和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实践命题.预算作为一种以有限财政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政治过程,其实质在于通过预算的权力控制实现政府对公民委托责任的制度安排.当前,我国预算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实现预算从政府管理功能向公民控制政府功能的根本转换,重点方向是实现预算权力结构的民主化和理性化.在历时性与共时性彼此交织、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相互叠加以及政党-国家体制等复杂的环境下,预算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经济转轨的阶段性要求、既有改革的经验路径以及改革过程的约束条件,寻求指导改革的实践路径和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