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机构的一种融资手段,有效地改变了现金流的期限结构,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同时,由于借贷企业面对多个债权人,部分资产的证券化可能会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将资产证券化外部性内在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取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作为典型案例,对"企业资产证券化是否会增加发起人的股东和债权人的财富"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给其股东带来了平均0.154%的财富增加;在资产证券化当年,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给其债权人带来了正的财富效应;但在资产证券化后,对债权人产生了负的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3.
2013年8月,国务院决定扩大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达4000亿元,存量余额达3000亿元,这对盘活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湖南省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各金融机构的影响,剖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从完善相关管理政策、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培育市场主体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等角度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CLO)发行注册制的实行,对提高我国CLO发行效率和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入手,对A城市商业银行信贷状况进行分析,探索其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并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通过文献参考、数据查询、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调查,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和计量分析,探究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袁宏泉 《银行家》2007,(9):93-94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分业监管的格局,形成了由央行、银监会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和由证监会主导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两种格局。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加快探索资产证券化道路的步伐,并进行了一些试点,主要是采用准证券化、离岸证券化的方式。2005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受到了全球金融机构的追捧,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工具不断的产生,其中资产证券化以其独特的功能、巧妙的构思得到了金融机构的喜爱,一度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小的影响,资产证券化被视作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也引发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和反思。我国从2005年开展了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以来,不断的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外资银行的加入和我国金融的逐渐开放,也开始利用资产证券化来增强竞争力。但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风险较大。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历程,并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资产证券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发起人会计确认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国外关于证券化资产会计确认的主流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对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会计确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宣和 《金融会计》2013,(12):4-8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工具,是盘活信贷资产的重要选择之一。当前,在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阐述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的基础上,遵循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确立的基本原则,着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详细讨论,以期对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金融双语     
资产证券化与资产抵押证券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资产汇集到一起并将其变为可交易证券的金融技术,该技术属于结构融资的范畴.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可以利用证券化手段来实现资产未来现金收入的立即变现.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美国的次按危机,给当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本文通过回顾资产证券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展示了资产证券化在化解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流动性失衡风险过程中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次按危机之后对资产证券化新增的风险自留和信息透明、结构简单的监管要求,实际上已使得资产证券化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稳健。  相似文献   

11.
住房抵押债权证券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证券化是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包括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和非金融机构的“融资证券化”。本文将探讨与住房相关的资产证券化,即住房抵押债权证券化的一般理论、运行模式及在我国推广的可行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2003年12月19日出席某论坛时透露:有关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的政策,不会迟于2004年上半年推出。实际上,金融机构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努力早就在各种产品名目下展开;只是,给银行以证券化冲动的资产仍然大同小异。资产证券化还没有开始,就似乎陷入了“同质化”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数额巨大,截至2014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贷款余额达到84.74万亿元。然而预计到2014年底,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才达到5000亿,规模的悬殊对比说明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空间巨大,而且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信贷资产化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和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审计业务即将开展。在我国历时10多年的资产  相似文献   

15.
钱伟  张莹 《浙江金融》2006,(8):42-43
资产证券化最早产生于美国.起初进行证券化的资产持有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汽车融资公司,主要对汽车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以及住宅抵押贷款三种资产进行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将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有利于盘活金融资产.缓解初始贷款人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改善资产质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这种金融创新工具的推出,改变了金融机构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对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数额巨大,截至2014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贷款余额达到84.74万亿元。然而预计到2014年底,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才达到5000亿,规模的悬殊对比说明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空间巨大,而且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信贷资产化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最早提出是在2004年,2005年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11家境内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17单、总计667.83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后各界对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风险担忧过多,银监会宣布叫停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直到2012年,停滞三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才重新启动。2015年3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公布,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了33单,总计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虽然仍处于试点阶段,但是推进力度正在加大。为在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的同时调动金融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活动的积极性,文章围绕“选择什么样的证券化基础资产”“发起机构应留多大比例的次级档资产支持证券”“怎样拓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范围”等现实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就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活跃发展、助力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雄 《金融纵横》2005,(7):16-17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的全面启动。一段时间以来,围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实施与操作,各界进行了广泛探讨.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试点工作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也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迅速盘活资金,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以解决当前商业银行存在的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融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中兴起的一类融资产品,资产证券化业务最初起源于美国,后来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大力发展本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目前资产证券化已经是许多国家金融市场中较为常见的融资产品之一。反观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及金融市场尚未完善等原因,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许多金融机构对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认识不够深刻。另外,由于国家金融风险防控的要求,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较为缓慢。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深化,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被国家所重视,未来其发展空间较大。本文在研究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