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一久 《中国石化》2013,(12):80-80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2012年GDP占世界GDP总量约10%,而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25%,能耗占全球20%,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然而,我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还远远没有达到峰值。根据国际上著名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在人均GDP达到4万~5万美元时,碳排放量将达到峰值,而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6100美元。专家分析,2020年至2040年我国碳排放将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能源结构与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偏低 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跃升至近70%,其中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到近40%,这种重化工业带动模式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的数据表明,中国能源消费目前已占世界总量的13.6%.另据<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到2005年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1.1亿吨标准煤,每万元GDP所消耗能量比"十五"计划指标上升了27%,比"九五"期末上升了7%.  相似文献   

3.
一、"十三五"成品油消费量预测(一)汽油消费量预测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上升,汽车消耗汽油量占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汽油消费量与汽车保有量有极强的正相关性。2014年我国汽车汽油消耗量占汽油总消费量的91%。统计分析2000~2014年数据,发现汽车消耗汽油量与汽车保有量相关系数达到0.989。1.汽车保有量预测(1)汽车保有量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据世界汽车行业协会研究,汽车  相似文献   

4.
国外汽车用塑料状况 2003年,全球汽车用塑料制品的市场规模为4540kt/a,其中美国为1720kt/a、欧洲为1360kt/a.目前,一般每辆汽车消耗的塑料,美国约90~110kg,占整车总量的13%~14%;欧洲约80~120kg,占12%~15%;中国40~60kg,占5%~6%.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地处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大洋洲地区,人口2000万,国土面积769万平方公里,2003年全年GDP总量为5307亿美元,是南太地区领土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澳大利亚是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国际贸易依赖较大。2003年,澳大利亚全年GDP总量5307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3.5%,全年贸易货物和服务贸易逆差257亿美元,占GDP比重为4.8%,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总量为897亿美元,占GDP的16.9%。其中货物贸易出口796.7亿美元,进口960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163亿美元。澳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美国、中国…  相似文献   

6.
高能耗、高污染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之痛。世界银行(2000年)统计显示,近20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10.3%,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是以对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2003年,我国G D P占世界总量的4%,却消耗掉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7.
《玩具世界》2008,(9):41-42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私营企业95%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95%以上是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缴纳的税收占总量的50%,发明专利占总量的66%,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比例高达98%,直接融资的比例不足2%。”  相似文献   

8.
赵旭 《中国石化》2012,(12):18-20
BP在其最新的能源展望中称,到2030年,天然气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一次能源。2011年4月,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了《世界页岩气资源初步评价报告》,认为全球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总量为187.6万亿立方米。报告表明,世界页岩气资源丰富,技术可采资源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阿根廷、南非、墨西哥、加拿大、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巴西和波兰。这些国家技术可采资源总量占全球的81.5%。伴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2009年,美国页岩气以6240亿  相似文献   

9.
<正>碳减排是世界能源工业持续关注的主题,国际著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展开碳减排技术和途径研究。自2000年以来,全球能源消费不断上升,每年化石燃料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2012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达到316亿吨。由碳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减排已成为世界能源工业持续关注的主题。石油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固定源中,石油行业  相似文献   

10.
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原材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全球能源的50%左右;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在发展中国家,剧增的建筑量还造成侵占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日益严重,推行绿色建筑显得尤其迫切。  相似文献   

11.
正全球经济重心向低碳转型方兴未艾。在今年11月即将于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总计占全球GDP总量78%的国家将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中国和巴西则承诺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但是,金融体系处在实现这种规模变革的正轨上么?尽管已经有很多投资者、监管机构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但市场实践中仍然存在重重疑虑。  相似文献   

12.
<正>1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背景数字经济的时代洪流。2020年,国家GDP超过100万亿,其中39.2万亿来自数字经济体,占比38.6%。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43.7%。据IDC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全球经济动荡加剧,西方国家将为以往过度消费付出代价,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为各路厂商敞开了大门。未来十年,金砖五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已是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金砖五国占世界国土面积的30%,占世界人口的42%(其中中国人口13亿,俄罗斯人口1.4亿,巴西人口1.9亿,印度人口12亿,南非人口51.8百万),占全世界GDP的20%(中国GDP增长10.5%,俄罗斯GDP增长2.9%,巴西GDP增长4.2%。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一季度,广西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单位GDP能耗保持下降态势,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增幅回落,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首先,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一季度,广西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1623.23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增长7.86%。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所占比重  相似文献   

15.
一句话新闻     
纤维总量占全球五成6月1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在上海表示,2010年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为413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52%至54%,中国目前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纺织大国。  相似文献   

16.
一、世界粘胶纤维供应转移和产量变化分析(一)棉花供求影响粘胶纤维变化现状和国内外棉花供求状况有关,从全球来看,棉花在纤维消耗总量中占46%左右;我国棉花消耗量约占纤维总量的53%上下。棉花的供求关系对粘纤市场会产生较明显的影响。据最近国际棉花专家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年,也是国家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年.据"全球建筑视角"和牛津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建筑2020"报告分析,如今的全球建筑市场价值约7.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3.4%.但到2020年,其价值将达到12.7万亿美元,接下来的十年里将增长70%.到2020年,建筑业将占全球GDP的14.6%.后经济危机时代,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将持续增长,呈现新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8.
正世界各国低碳清洁能源政策的推进,正在加快天然气在航运市场的替代步伐,从而推动LNG船用市场的发展。尽管前景看好,但目前国内LNG船用市场却存在不少问题,以致进展缓慢,凸显"骨感"的现实。据统计,目前世界航运业每年要排放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我国物流业对石油产品的消耗仅次于制造业,位居第二,对石油产品的消耗占总消费量的34%,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18.9%,这一比例仍在逐年上升。而船舶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以我国内河航运为例,目前内河船舶柴油机每年产生的氮氧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可持续发展十大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入21世纪的“十五”期间,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仍要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基数庞大的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资源消耗总量大,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且达到历史最低点;生态基础薄弱,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愈来愈大;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污染超级大国”,十几亿人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同时也波及周边国家和危及世界环境。因此实施可持续  相似文献   

20.
电力已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2020年,全球电力总需求为23.23万亿千瓦时,占最终能源消费总量的20%,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是此类排放的最大单一行业来源。到2050年,随着目前依赖化石燃料的行业实现电气化,预计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60万亿千瓦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