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关于真理的思想是毛泽东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在的相符合.真理是客观的.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所谓的永恒真理是不存在的.真理在实践中产生、形成和发展.包括毛泽东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的开端在古希腊,而古希腊哲学论述之基本问题就是:是什么与何以是,前者在追寻实体,而后者在追寻逻各斯。总归是在为世界的这般展开寻找根据。因此,可以说是什么与何以是就是开端之命运,而在这个命运不断展现自己的时候,思代替了这个开端成为一个新的命运形态。那么在一种思宰制住世界的前提下,是否能改变思的这一命运身份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哲学(philosophy)在传统哲学中被解释为"爱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本身被规定为‘真理'的科学."①因此,真理问题很早就是西方哲人关注的课题,海德格尔当然也不能避免.他从存在问题出发,追问存在的意义,实则他最终所关心的仍是存在的真理.关于真理问题的探索,在他的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本文就以海德格尔早期真理观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人对水的认识——对于人类来说,水是生命之源。古人是怎样认识水的?·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的五行观念在说明世界时,把水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原素之一。("五行"具体是指金、木、水、火、土。)·两仪:就是指阴阳两股气,阴气聚集化成了水,阳气聚集化火,水与火就是阴阳两气的精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本源是水。他的哲学观点被归纳位一句话,  相似文献   

5.
世界概念是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区分了两种世界:非此在加在一起构成的非本真的"世界"以及此在存在于其中的本真的世界,而后者才是海德格尔所强调的世界,因为它是此在在其中得以展开的意义关联整体。而这种本真的世界得以显现的方式就是:随着世内存在者称手状态的三种缺失形式而显现。  相似文献   

6.
民主可能是始于古希腊的辩论, 不过,我坚信真理肯定不是。虽然我们经常说真理愈辩愈明,那其实也是指那个特定的时代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因为真理,真正的真理并不是靠着辩论而明确而产生的,真理来自于实践这种判断肯定是一个真理。在证券市场上,对一个公司的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其实就是一种真理,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哲学?马克思认为是世界观。爱因斯坦认为哲学就是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两种表述,本质一样。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无论古今中外,先哲们都在试图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引导人们对真理的探究,将人“哲学化”.中国传统德育所追求的,是使人们自身修养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内圣外王”的极高境界,与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德育目标中“哲学王”所具备的理想人格有着许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马龙锋 《理论观察》2013,(11):97-98
后现代电影美学嬗变的背后是哲学思潮的转捩,从这一维度考察,后现代艺术、电影虽然纷杂但自有其文化逻辑,在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能寻找到其所发生的必然依据.由古希腊哲学所确立的西方式思维范式的本质特点即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方式长于对外在之物的把握而失于对虚灵存在的深切体悟.所以面对现代以来对虚无的遭遇,西方文化产生了一种集体焦虑状态,体现在电影美学上则是荒诞成为新的审美类型.反逻辑、反情节、反深度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碎片化的叙事、虚无化的主体、平面化的主题,通过各种声画语言的先锋实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后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也是巨擘级的存在。古希腊人又嗜酒,葡萄酒在古希腊社会充当着水的替代品,因此,"会饮"也成为古希腊独特而盛行的娱乐休闲方式之一。参加会饮的宾客多为当时的社会精英,因而会饮中谈论的主题也多是深刻而美好的。现存于世关于会饮而作的古典文,最著名的两篇就是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人各自所作的《会饮篇》,二人都以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探讨关于"美"和"爱"的话题,由此而引发出苏格拉底式的哲学。现从柏拉图的《会饮篇》入手,浅探古希腊时代"酒"与"哲学"二者的关系,了解当时民众的社会生活,领略古希腊哲学神秘而诱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路翎文本的语言特征着手研究路翎艺术不足之处的成因。路翎的语言存在着悖论——语言的成功之源同时也是失败之源.从文本技巧的背后探究作者创作的心理流程及动因,路翎的作品之所以像内心独白就是因为作者“太爱自己”,处于“全有我”状态。狂暴喧嚣的激情带来美学上的灾难。在感受方位、表现手法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自我重复”。作者未处理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思维;非间离;无空白.  相似文献   

12.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离它自己“最近”,而在存在论上却又是最远的,从而此在更倾向于从“世界”来领会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赵英卓 《魅力中国》2010,(28):184-185
自由知识分子就是以个人自由作为自己一切知识的安身立命之根基的知识分子,也是以知识的目标为自己自由追求的终极目标的知识分子(此所谓“为自由而自由,为真理而真理”)。王小波作为年代王小波的名字是和自由、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用短暂的一生表明了一个纯正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承续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传统,而自由主义的文化立场在当下的中国不仅具有学理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灵。每一条生命的存在都需要水的滋养,一座城市也是如此。正所谓水生城之态,水筑城之形;水是城之源,水为城之魂。可见,水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除了当地的民俗与繁华外,最让人留恋的还是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而水则是生态文明的基  相似文献   

15.
大师的背影     
余晶 《走向世界》2007,(23):36-39
2007年,世界影坛为三位世界级电影大师的离开而默默哀悼。当一个又一个高贵的人的名字成为历史,"大师已死"早不再是句俏皮话。幸而大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还是可以被记录在胶卷、光盘上回放。他们的电影哲学、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对众多后来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或许已经超越时代,影响着每一个热爱电影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16.
李力 《魅力中国》2013,(6):30-30
主体性问题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在哲学史中的出现与发展展现了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人对于自身及其主体性的觉醒和认同。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古希腊哲学是起始于对自然的探索,但是主体性问题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毕竟与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密不可分.而人类正是在探索自身的过程中才日益深刻的解释和改造整个世界的。  相似文献   

17.
人的心性,即哲学上所谓的起能动作用的认知活动征服、改造世界之妙用,亦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如何认识心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恰切位置及其功能,这也是传统文化凸显的一大特征.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在与心性问题的相互关联中走到今天的.  相似文献   

18.
孙秀丽 《理论观察》2007,1(6):58-59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但今天,道德教育部分偏离生活世界,造成道德教育结果的偏差.所以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必须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直面死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对死亡以及死亡本身的思考,不仅是对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探索,更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积极关照。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种人生哲学,对于死亡,他是乐观豁达、自然无谓的。比之晚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就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他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死亡的思考,提出了"向死而在"。对庄子和海德格尔二者的死亡观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两种文化殊途同归之根源,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生死观.生命只有一次,用什么也换不回来第二次,人人都希望幸福的活着.但有人愿意为真理正义而死,有人在屈辱的活着,有人害怕活着而不怕死.如何面对死亡体现着社会价值观和人的价值取向. 战死沙场.人类社会几千年形成的生死观是活着要比死了好,千方百计的想活着.但也有人认为,是活着还是死取决于它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八女投江” “狼牙山五壮士”在与日寇血战时弹尽无路可退,是当俘虏是投降还是死,他们选择了死.他们与侵略者拼搏到最后一刻壮烈殉国,表现出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