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一流的企业家,创办一流的企业,是众多的人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与企业家应当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先进文化的接受者,更应当是为人类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军,有的学者提出一个需求,即,理论家工程师,企业家为1:10:100。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企业家如何识别和管理人才□麦肯锡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刘洪斌博士企业家时时面对着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识别和管理人才。企业领导者必须学会如何使权力和责任下放到手下的人才手中去。只有这样他才能从繁琐的细节上解脱出来,去考虑对于公司的前途、发展和...  相似文献   

3.
4.
变革思维,中国企业家的当务之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欣 《企业家》2001,(24):28-29
  相似文献   

5.
6.
7.
8.
可以很欣喜地说,中国企业的不少老板已经意识到了企业经营哲学的重要性。其实,在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无论是张瑞敏还是日本的稻盛和夫,所谈的内容都紧紧围绕于此。我们今天做企业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比较浮躁、狂躁、投机。  相似文献   

9.
20岁企业的相聚并不是为了狂欢,而是为了激励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
11.
程子 《中国企业家》2006,(24):10-10
9张新面孔,同时出现在《中国企业家》2006年度25位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榜单上,同以往比较,这样的力度或许还是第一次。这9份“新档案”,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坚持、创新和理想的态度,并由此延伸至商业世界的丰富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13.
曹利 《中国企业家》2010,(15):14-15
读《中国企业家》杂志有三点感受:其一,《中国企业家》是一份专业性刊物。通过其报道,能深切感受到中国企业家在推动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提粹出来的商业伦理和管理哲学,以及他们共同坚守的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家》不愧是一本中国商界的领袖杂志。  相似文献   

14.
15.
吴仕逵 《英才》2004,(2):59-60
没有哪一个企业家不熟悉成与败之间的过渡地带,他们的经历因承载了各种尖锐的矛盾点而成为后人窥探这个时代的绝好素材。每个人都有N次看破红尘的资本,他们是时代聚光灯照耀的主角,他们在各种诱惑中突围。多少人轰轰烈烈,多少人满腹辛酸,多少人身败名裂。回首来时路,每个中国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本秘不外宣的血泪史。里面的章节讲述的几乎全是各种选择的因果。他们在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走外国资本家几百年走过的路.所以,注定他们风云跌宕。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磁场里,什么样的角色都在卖力表演。他们在铺张声名的同时,又在逃离公众的眼球,他们在向名利场挺进的同时,又再扮演创造的榜样;他们在享受奢华的同时,又再鼓吹简单的快乐。他们有时主流的不得了,有时又绝对的边缘化。因此。他们被无数年轻人效仿。他们和许多人生死不渝。他们和许多人狭路相逢.他们常常是老百姓饭后茶余的谈资,一不小心还会成为政治搏弈中轻重不同的棋子。诱惑成就了他们,也毁灭了他们。他们在芸芸众生中选择了独一无二的人生弧线,因此也就选择了天下无双的结局,他们就是他们。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家面临五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为,入世后,中国的企业家要实现五大转变:经营角色要转变、管理的理念要转变、经营的理念也要转变、盈利模式的设计要转变、投资理念要转变.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企业发展由此也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轨迹。相应地,企业家也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王明夫 《中国企业家》2003,(9):C017-C017,129
我为什么写《企业家雇拥资本》?总的来说是“现实触动、有感而发”! 这几年时不时地有富豪或企业家出事,从楮时健到李海仓到杨斌甚至于到刘晓庆等等,本来是一桩桩个案事件,但总是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我是管理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大量地接触企业家。在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每当社会上有一个富豪出事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的  相似文献   

19.
看了《中国企业家》25周年特辑,向你们致敬。特刊开头是一个新物种的起源,我以前说过,改革开放30年产生了两个新的物种,一个是企业家,另一个是农民工,实际就是新兴产业大军、现代意义的产业工人。新兴产业工人其实改革前就有,毛主席过去搞大炼钢铁也一样是从农村召来农民,变成工人,但企业家阶层的确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新物种。现在政府首脑出访带的不是将军,而是企业家,一国政治家跟另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应有的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毕业于鹿儿岛大学的工学部,对企业经营是一无所知。27岁时我创建了京瓷公司,只有28名职工,一开张需要解决的事情堆积如山。员工一个接一个找我,而我不懂得什么是经营。想找个人商量也找不到,十分苦闷。后来我想,既然看书对经营一无所知,不如行动考虑一下“作为一个人什么是正确的”、“作为一个人什么是不正确的”,以此作为一切的起点和根本,去判断各种种样的问题。我就以“作为一个人什么是正确的”这样一个基本点开始了自己的企业经营。以伦理观和道德律作为根本去推进经营。正是这一点,带来了今天的成功。比如说,如果我当时多少学了一点经营管理的知识,多少有一点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的话,大概就不会去考虑“做人什么是正确的”,而是以“能不能赚钱”为基准去判断问题;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只知拼命地工作,而是会去学着怎样搞妥协、拉关系,怎样想办法让自己过得轻松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