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2.
3.
宣旸  张万里 《财经科学》2021,(5):103-118
在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过程中,产业智能化将如何影响国内的产业结构?基于产业智能化的基本定义,通过智能化相关指标构造产业智能化指数,将产业结构升级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探析产业智能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静态和动态关系,研究收入分配如何影响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并考虑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得到结论如下:(1)产业智能化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但降低产业结构合理化;(2)产业智能化和产业结构升级都存在惯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智能化随着时间推移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断减弱;(3)城乡收入差距减缓了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作用并加速产业智能化造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正向调节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作用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负向作用;(4)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显著,并且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闫肃 《经济论坛》2011,(4):5-10
鉴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下降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了1978~200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随后结合同期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分布等数据,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趋势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力转移是影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变迁的重要因素。我国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基本符合1979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得主刘易斯(A.W.Lewis)首先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理论,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份额下降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份额的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不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由此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收入的来源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路径,以此构建了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论显示,现阶段应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善生产条件为手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此形成更多可以用于分配的经济剩余,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6.
7.
8.
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个行业间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得各要素的边际产品发生变化。这样,在要素价格取决于其边际产品价值的情况下,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也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效应的产生是以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为先决条件的,而这种条件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有效地发挥改善城乡间居民收入分配的功能。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变化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股市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已经在世界金融理论界及业界引起重视,本文主要对股市发展和自由化改革两者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国的股市规模扩大,受到门槛效应影响,其收入的分配状况也会趋于恶化,而流动性提升则会改善国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态;国家股市发展对不同的收入阶层也会产生不同影响;自由化改革后,股市流动性提升会进一步改善国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同时在股市自由化后,股市规模扩大及股市流动性提升都会改善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11.
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基于EKC曲线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惠光  李怀政 《经济与管理》2009,23(1):15-17,34
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两难冲突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一个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的国家,一方面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业污染物排放的不断增加,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资源的可耗竭性、环境恶化反过来也限制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通过对1991以来中国环境污染及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中国的环境倒"U"型曲线下降阶段并未出现;第二,产业结构对环境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工业占GDP比重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了工业园区概念的基本内涵及政府设立工业园区的主要动因,分析了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指出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并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Income distribution affects market demand and its elasticity, and, as a consequence, the optimal behaviour of firms and market equilibriu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income polarization, and presents a model where – for any unimodal density function describing incom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sumers – income polarization leads to market concentration, i.e., to a smaller number of firms able to survive in the long run, provided that the firms' fixed costs are sufficiently low.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pplies the inframarginal analysis,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marginal and total cost-benefi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ision of labor,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productivity and inequal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model with transaction costs and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shows that as trading efficiency is improved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discontinuously jumps from autarky to partial division of labor with a dual structure, then to the complete division of labor where dual structure disappears. In this process different groups of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trading efficiency become involved in a certain level of division of labor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s the leading group becomes involved in a higher level of division of labor leaving others behind, a dual structure emerges and inequality increases. As latecomers catch up dual structure disappears and inequality declines. When the leader goes to an even higher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dual structure occurs and inequality increases again. Inequality decreases again as the latecomers catch up. Hence, the equilibrium degree of inequality fluctuates in thi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is neither monotonically positive nor monotonically negative. It might not be an inverted U-curve. The key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de is improvement in trading efficiency. Received January 8, 2002; revised version May 2, 2002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5, 2002  相似文献   

16.
中国行业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行业垄断已经成为加剧中国收入分配矛盾的重要原因。为此,本文构建新的垄断-竞争两部门利润分享模型,揭示行业垄断影响收入分配的内在机制,并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行业垄断在产品与要素市场中,通过最终产品消费的福利转移、要素的区别定价以及垄断利润在不同就业者之间的非均衡分享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行业垄断力量对经济干预较多的阶段,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较为严重,并且往往表现为劳动总收入的下降。因此,持续提升劳动者收入,保持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必须配合行之有效的行政垄断部门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降低行业垄断在生产和分配领域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及方差分解,对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贡献率只有15%左右,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就要使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并实现有效互动。金融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要在金融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描述我国工业品过剩的状态 ,分析其相对过剩的结构特征和结构成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四点策略 ,即加快国有工业战略性大重组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把农村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 ;确立以IT产业带动工业结构升级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6,(12):62-75
本文借助Kaya恒等式对产业体系的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生产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升级对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构建产业体系碳排放模型,对我国29个省区产业体系及其三次产业1995—2014年间的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测度,并对影响产业体系碳排放强度、能源碳排放密度和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产业体系低碳化发展是由能源结构的变化所驱动,属于能源结构变化型;由于产出占比和能源消费占比较大,导致我国产业体系能源消费强度,即能源使用效率主要受二次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