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怎样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笔者试从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四个方面探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的路径选择。其一,充分发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主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其二,切实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对象的客观情况及心理;其三,深入挖掘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内容的大众化特性;其四,注重探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方式的多样化类型。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农民思想观念存在必然的关联。一直以来,农民观念的陈旧落后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各方面改革推进的因素之一。转变农民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运用先进的理论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引导。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农村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致力于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化、大众化,进而以先进思想为引领,实现农民观念之转变,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的推进。学者肖芳独撰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地质精神是中国地质人的精神镜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质精神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地质人不仅要在强国建设上有新作为,也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作出新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地质精神,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引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应然之举,也是推进地学文化宣传普及的题中之意。在实践中,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谱写地学文化建设和地质精神传播的"时代之笔"。  相似文献   

4.
地质文化维系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及其特质内涵的提升,地质行业各单位在地质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深入推进地质文化建设。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应明确四个原则:明确工作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开展文化建设;贴近地质工作实际,体现地质工作特色;坚持文化普及与提高并行;坚持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建议:弘扬地质精神;建设地质文化阵地;推动地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建立一系列保障地质文化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转化为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工作方法。自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我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活力,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与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张晓雯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正>农村与农民是国之富强的后盾,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那么必须研究农村与农民,如果缺乏对两者的了解则会导致发展规划失败。纵观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农村与农民如同一叶扁舟,为中国发展带来了希冀,无论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农民与农村问题备受关注,而马克思主义思想则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素质与理论水平的重要载体,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应然之举。《农民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实践的互动关系研究》(薛金慧编著,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9月出版)是将农民、农村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整合的重要书籍,该书从不同时间段入手对农民文化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看,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推动机构的常态化、制度的规范化、人员的专业化和内容的平民化建设,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长效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公司在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力打造职工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促进公司职工书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了职工书屋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的作用,着力开启职工智慧,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有效地提升了职工队伍素质,促进了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生态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生态文化的时代特色分析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构建生态文化,才能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出弘扬生态文化要注意推动生态文化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提高生态文化传播水平,建设生态文化基地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不仅系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更彰显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真理力量。作为农发行基层行党员干部,要始终当好“两个确立”的拥护者、做好“两个维护”的执行者,坚持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政治性主动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谋篇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目标、新战略,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作为农发行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更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推进农发行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得失的基础上,习近平着眼于推进党执政能力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为什么要认识、遵循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怎么样认识、遵循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农发行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将合规文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举措。2020年底,农发行首次发布了“合规为先、风控为要、全面主动、审慎稳健”的风险合规文化理念和“人人事事讲合规、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粮食安全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粮食安全论述,探讨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国际形势与国内背景。通过兼顾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保障粮食自主安全与合作安全;统筹粮食生产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实践样态,对新时代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我国新发展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人类要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学习与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大家更加深刻地对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更加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利益的“三个代表”是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的理解,学懂并铭记“三个代表”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指引人们学习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航向的明灯。  相似文献   

16.
曹爱军 《农村经济》2012,(7):101-104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文化陷入"贫困"与"滞后"的困境。中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模式演变,是以社会基础结构的转型为背景,伴随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而进行的,整体上实现了从计划控制模式向政府主导模式的演变。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实现农民的文化发展权,就需要继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的嬗变,使其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向参与式治理型转变。  相似文献   

17.
正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步伐,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国路径,不仅仅是一种战略与策略选择,也已成为影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要强化意识形态特性,明晰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总结历史现实经验,建构乡村文化内质的民族特色;要更新思想理念,正确认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要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乡村文化建设国家发展战略;要创新组织形式,完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体系;要加大资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均受到严峻挑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重建自然生态文明的同时花大力气重建文化生态文明。重建文化生态文明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中国的广大地区是农村,在广大农村通过开设国学讲坛,倡导全民诵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美丽乡村,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正乡村文化的需求主体,正在由农民单一主体,向开放的社会多元需求主体转型。乡村文化的消费内容正在由观念与社区治理形态的文化向多元的文化内容与功能转型。休闲需求、体验需求、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产业需求相结合的需求方式正在成为乡村文化的需求主流。推进创建五位一体的新文化,是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要培育精神价值文化,建设乡村风貌文化,推进乡村精神家园建设,推进文化治理,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构建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机制是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提出的新理论。本文首先介绍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五大发展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进行论述,本文研究意义在于深入分析五大发展理念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立足于传统文化更好地宣扬五大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