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本文在1980年到1994年的700个国有企业样本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法和 Malmquist 指数法,以生产率的增长为指标,考察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绩效。与样本企业中的最佳实践企业相比,我们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样本企业的技术效率普遍较低。尽管生产率增长引人注目,但这一增长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而不是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国企生产率增长的概率明显高于小型企业。最佳实践企业存在于沿海省份的大型国企当中的概率也比较高。工资激励和职工学历对于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开工率通过影响技术效率可在短期内影响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1980—1994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京海  刘小玄等 《经济学》2002,1(3):521-540
本在1980年到1994年的700个国有企业样本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法和Malmquist指数法,以生产率的增长为指标,考察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绩效。与样本企业中的最佳实践企业相比,我们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样本企业的技术效率普遍较低。尽管生产率增长引人注目,但这一增长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而不是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国企生产率增长的概率明显高于小型企业。最佳实践企业存在于沿海省份的大型国企当中的概率也比较高。工资激励和职工学历对于生产率的增长有显的促进作用,企业开工率通过技术效率可在短期内影响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侯曙光 《技术经济》2000,19(5):19-21
企业发展中的技术进步因素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未来的企业绩效的提高,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因此,应以技术进步为导向目标,迅速提升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安徽省马鞍山市山鹰公司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技术进步是国有企业提高绩效的必由之路,正确的技术进步策略是促进技术进步的至关重要的方法。一、技术进步与企业绩效的提高工业中的效率即生产率可分解为技术效率、配置效率、规模经济等等。而技术效率的提高来源于技术进步,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及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不仅从短期看,而且从长期看,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翔实的统计数据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并通过和国外发达国家同一指标数据的对比,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的不足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的基本措施,是从体制、结构和技术诸方面着手,进行系统化改革。在体制方面,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现国有产权的分散化和多元化。在结构方面,主要是搞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在技术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6.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转型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间演变和省区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三部分。结论表明,转型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为显著,各省区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较大,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农业前沿技术进步贡献,技术效率状况改善的贡献很有限。此外,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索洛模型法估算出我国1978-20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动因作简要分析,以考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效率。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卓有成效,技术进步效率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在总产出中的贡献率为32。96%,仅次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劳动投入贡献率高。另外,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适中,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较为适应,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基于1978-2005年的实证数据,分析了技术进步因素和资源配置因素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技术投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产业的利用效率。从而对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经济增长要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就得使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只是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包括技术的使用效率。只有高的技术效率,才能使提高的技术水平、增长的要素投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利用隐性变量法和HP滤波方法,测算了我国1979-2007年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技术效率的提高率较低,而且技术效率的提高率同经济增长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本文采用DEA方法将中国32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分别就出口和进口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1998-2003年期间,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提高;贸易开放度高的行业并不比贸易开放度低的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出口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不显著;但进口显著地促进了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增长。所以,调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模式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In this paper, the random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Japanese airports, with regulation and heterogeneity included in the variables. The airports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ir productivity for the period 1987–2005 and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variables in the cost function are disentangle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erived.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查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堆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度量并比较了各种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隶属关系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效率,发现企业效率在不同产业、地区和不同隶属企业之间,各年的效率差异明显表现出缩小的趋势。在比较产业之间的相对效率时发现,竞争的市场结构导致较高的企业效率,而垄断的市场则产生了较低的效率。在考察地区间效率差异时发现,高效率并非完全与高市场化地区具有相一致的趋势,而是趋向于具有资源分配优先权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主要模式,“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有助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否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仍存在探讨空间。本文基于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和教训的考察,指出“混合所有制”可以作为竞争性部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过渡形式;对于垄断央企的改革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上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经验,打破行政垄断,推动竞争性框架建立,并切实实现从“管企业”逐步调整为“管资本”,通过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为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19.
R&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 ACTIVIT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imat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TFP) in an international and sectoral setting using two alternative approaches based on the estimation of parametric stochastic frontiers and non-parametric production frontiers (DEA). The TFP is decomposed into two component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that can also be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s of the innovation and catching-up process,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ir relationship is tested with a set of potential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at includes R&D expenditur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t appears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and efficiency performances does matter and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design of industrial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