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劳动视野里,劳动应该有正义之维,劳动的正义向度为人的劳动提供意义。劳动正义,就是以劳动的属人性和对于人的意义作为依据,要求赋予人的劳动以"正义"意蕴、回归人的劳动的"为人"目的,实现人的"应有"与"现有"的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劳动正义是人的劳动的各内在要素占有自己的正义本质,包涵劳动权利得到正义分配、劳动条件得到正义配置、劳动过程得到正义规范、劳动成果得到正义交换以及劳动关系得到正义调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通过对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关于正义观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关于分配正义的批判性继承,在辩证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不合理性,从而构想出未来共产主义制度下分配的正义性。马克思分配正义观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而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是在马克思分配正义观指导下实现的,在分配制度、分配方式、社会保障、引导消费以及自由时间运用等方面无不体现了马克思分配正义观的科学运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菲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6):72-74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论述。以往有的论者,常常局限于马克思的某 一经典论述来探讨人的本质,未着眼于马克思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认识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实 践——社会——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4.
乔姗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81-83
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论述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出现违背人的类本质异化状况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社会主义的公共生活中劳动异化却依旧存在。究其深因,在于公共生活的公共性本质在工业化社会以外再约束的形态得以体现,这种依靠硬性制度实现公共性的途径只具备程序合法性,没有深入人心的实质合理性。只有打破政府作为公共生活单一承载主体的现状,构建多元中心自由合作治理的自治模式,使公共生活成为人们平等、自由参与的领域,人的能动性才能得到释放,以实现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论证了财富由劳动者获取才合正义。马克思认为劳动工具因劳动而为工具,劳动对象因劳动而为对象,按正义要求,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应由劳动者获取,至于最原始的生产条件,如土地,应由与此共生之人群获取,即应由部落、民族、国家的人民共有。马克思认为劳动的根本意义决定了劳动既是劳动者的基本人权,也是有劳动能力者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劳动权利、义务及公正分配是财富生产主体正义的实质所在。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出于一定动机,经过一定过程,生产出一定财富的活动,财富生产本身正义的基本要求是劳动动因(目的与动机)及过程合正义。马克思财富生产正义论的精神实质是劳动正义,根本旨趣是增进人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马克思曾有过三个论述,即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三个论述并非毫不相干。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对这三个论述及其内在联系考察人的本质.将会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赵海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6-12
中国迫切需要自己的新政治经济学,建构中国国富论的关键是要建构社会主义经济正义。这需要对经济正义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对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进行时代的重新挖掘。张雄教授说经济活动中,如果一种状态既是平等的,而又具有帕累托效率,那它就被描述为‘经济正义’的。这一概念精准地抓住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内核。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尤其是经济正义思想打开了现代正义讨论的新视域。他特别强调人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纬度的正义评价原则,强调经济制度正义的核心地位,强调人民经济正义的人民主体价值纬度和直面现实问题寻求解决路径的务实精神,更强调历史的现实的按劳分配等经济正义方案的全面理解问题,这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正义的现代构建和践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总和”的语义分析 ,认为马克思讲的利益是其主张的人的本质的内容。这可以从人性包含的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矛盾予以系统的理论证实。人性内因的七个要素是肉体、需要、认知、实践、活动、时间与空间。人学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石 ,由此可知生产力包含人、财产、知识等三个基本方面 ,知识取代财产支配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梁永艺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0):12-13
人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立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思想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11.
黄敦兵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8(3):123-128,F000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至少涵盖如下几重逻辑关联:世界观层面的实践与劳动的关系;认识论层面的劳动与认识的关系;最后落脚于唯物史观层面,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分层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以往有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研究,很少分梳出这三个层面,基本上没有对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杨宝三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17(2):12-1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又存在历史的局限,必须与时俱进,在坚持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何维护正义局面的稳定性一直是诸种正义理论面临的一个难题。维护正义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正义的相互性问题和缓解正义的愤恨。在良序社会中,不仅有以法律为代表的良好的正义制度,也具有良好的道德秩序,人们拥有充足的正义感。因此,良序社会概念不仅对于从规范性角度解决正义的稳定性有效,也对从正义秉性的结构性角度解决正义的稳定性有效。由于正义客观条件的存在,虽然良序社会不可能根除正义的脆弱性,但它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正义的稳定性。克服了正义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问题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明确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什么。文章认为,这一根本特性就是劳动,意识、宗教等观念性的东西相对于劳动而言,只是第二性的东西,不堪定义人的本质,因此,唯有劳动才是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16.
高信奇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对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道义论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中建构起"内在于善"的正义理论。内在于善的正义理论力倡:建基于善的正义并非优先于善,在社会诸美德词典式排序中也非占据首要位置,这种正义理论的哲学人类学基础是构成性或主体间、主体内的自我观,社会正义的分配原则只能是以社群为道德基础的差异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王瑞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3):64-66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有三个最著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这三个论述紧密联系,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1)
由国际劳工组织率先提出的体面劳动观是当今热议话题,它大力倡导保障劳动者权益,为各国处理劳工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笔者对马克思经典文本反复研读,发现马克思虽然并未明确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但从其逻辑推演层面来看,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本意,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观是对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从体面劳动观的提出出发,分析其内涵,重点阐述了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观的马克思思想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9.
李飞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0(6):111-114
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数前贤智者奉献了自己的心力以为深入思考。《正义的两面》基于作者慈继伟对正义的特有认识展开了独特论述,该著不惟在观点上,于别具一格的分析、证成之技术、方法一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金凤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13
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具有哲学和经济学双重语意,而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产概念,是指整个人类全面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即社会全面生产,它是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的生产是现实的社会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产,是由人的全面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