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事实依据和必要性,全面反驳了胡钧教授强加的不实之词和无理指责及其任意曲解。不赞同胡文根据其不完整准确解读马恩的有关论述得出对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完全、绝对肯定的观点。本文就生产力标准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区别,马克思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不限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判断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与判断以往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的异同,马恩既确认一切剥削制度的产生与更替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又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了批判的科学态度与理论,进行了辨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基于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两个维度,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向标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判的。立足于历史主义维度的生产力标准,通过对生产的物质方式、生产的劳动组织方式、生产的社会方式、生产方式的现实基础四维研究,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其相对正义的一面,但立足于结构主义维度的生产关系标准,又彰显了其非正义的一面。马克思憧憬生产方式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要素的和谐,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恶化的不可逆性而必须强力建立新型生产方式的理论推断。全像解读马克思生产方式研判理论,对现代生产方式合宜性问题、检验标准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适性问题、超经济条件如何保证生产方式合宜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是一个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并列的概念 ,其反映劳动过程技术条件的方面 ,即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可称为技术生产方式 ,反映劳动过程社会条件的方面 ,即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 ,可称为社会生产方式。正是有了生产方式这个中介环节 ,才使得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我们可以将马克思这一经典表述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这种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这就是说,《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论》的宏大的理论体系的展开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具体化为经济学分析的一系列规范:(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2)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3)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4)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5.
王恬 《发展研究》2002,(3):42-43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即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但首先是一个学者。他提出这个论断不是因为对资本主义的仇恨,而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揭示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6,(3):43-45
<正>政治经济学自产生以来,探讨的主题就是国民财富的生产与分配规律,特别是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恩格斯提出,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既从肯定的方面,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意义上阐述其运动规律,又从否定的方面证明这种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由此可见,在强调各种经济制  相似文献   

7.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财富不仅表现为物质性的使用价值,同时还表现为深层的社会法权关系和本质性的人的才能之主体本质。马克思的财富观还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提出了要求,即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非正义性。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就不仅要求立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基本国情,同时还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的核心是“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正义不是在抽象意义上评判人们行为、社会制度或其他社会现象的尺度,它是用来评价生产方式自身的尺度。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不应该轻易地用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义性来否定现有生产方式的正义性,而应该积极地完善它,尽量减轻它的非正义性,增进和扩大它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一般说来对社会经济制度的评价,除了生产力标准以外,是否还应有价值标准;第二,对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评价,重在生产力标准,辅之以价值标准的说法能否成立;第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是否应是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具体形式或发展形式。马克思批判了唯心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机械的社会机体发展观,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开放性与历史更替性、创造性相辅相成的辩证角度,全面阐述了社会机体发展规律和发展观。恩格斯也阐述了关于社会历史运动是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合力的思想。这是对社会机体、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规律和新发展观的新发展。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形态的理论具有高度原创性和当代价值,并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最重要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我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关系是否走到了生产力的前面、生产力是否暂时落后于生产关系,正在展开讨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里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实质上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当中,包括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各项制度,也包括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乃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因此,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中,首先就包括先进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王金秋 《经济视角》2013,(10):12-15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之一。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产方式含义的界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从《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为出发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否定了生产方式多重含义论,同时否定了片面的将生产方式理解为劳动方式或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将生产方式重新归位为劳动方式和社会形式的统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探讨分工时是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分工三者放在同一个层次来探讨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分工在马克思那里是同级概念,只有时间历史的先后没有逻辑的先后。分工并不属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范畴,也不是二者的中介。三者的关系是:生产力是从技术结构来言说的分工,生产关系是从社会结构来言说的分工。分工既是生产力因素,也是生产关系因素。  相似文献   

15.
石亚兰  赵曦桢 《经济问题》1991,(12):14-15,28
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变迁的终极因素,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也必然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和依据。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我们仅从生产力标准的不同层次及其内涵方面谈几点认识。 所谓生产力标准,也就是以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历史进程和各项工作的尺度。生产力标准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如果细分的话,它是由三个层次结构组成的。第一层次是宏观层次的生产力标准,这就是把生产力作为历史尺度的标准;第二个层次是中观层次,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标准;第三个层次是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认为,作为标准衡量社会公正最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既是物质层面的生产力和精神层面的生产力的统一,也是哲学理论层面的抽象生产力与实践层面的具体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标准具有前提性特征,即生产力标准是判断社会公正的前提性条件或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同时,生产力标准具有历史性特征,即判断社会公正既要坚持以具体的历史的生产力为标准,又要以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进的生产力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意义非常大,但现今看来该理论还存在重要理论空白或欠缺,即生产力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并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但生产力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没有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仅将生产力永恒发展当作一个既定事实。后来中国及世界发生的很多社会现象呼唤对这一理论空白的补充。文章从人的本质、本性及其社会集中体现者——"文化"的角度,对补充这一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力标准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区别。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结构,都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基础,即生产力;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即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等。四项基本原则讲的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但生产力作为社会的物质基础,毕竟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判断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有自己特殊的经济结构。狭义经济结构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广义经济结构则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是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统一在经济结构中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矛盾运动,就是统一在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是通过经济结构内部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矛盾运动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最近,理论界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衡量的标准应当是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只能用生产力标准。我赞成第二种意见。理由有二:其一,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传统的生产关系模式,进行制度创新,使现实社会主义从理想化的原则框框中解放出来,生产关系改革的成功与否不能用本身来衡量,需要借助于实践检验的生产关系原则、借助于生产力这个标尺;其二,改革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