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一个地区而言,海洋意味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对一个国家来说,海洋更意味着国土安全。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自身,都常常忽略中国有着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南海约有200万平方公里)、5000多个岛屿、18000公里海岸线和14000多公里岛岸线。仅此而论,说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并不为过。海洋与陆地一样,塑造了中华文明。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受的伤害几乎都来自海上,几乎遭受全盘殖民的事实,也基本都被来自海上的力量所胁迫。  相似文献   

2.
中宁 《东北之窗》2014,(13):53-54
正今年5月初,隶属中海油公司的981钻井平台开始在西沙群岛中建岛南部海域勘探作业,引发中越之间长达一个多月的船只对峙和冲撞,越南国内也出现反华暴乱。中越在中国南海西沙海域对峙的同时,也将口水战打到联合国。此时,在南沙群岛的赤瓜礁,菲律宾也对中国的填海造地提出抗议。随着中越争端和中菲争端的升温,南海问题日趋复杂化。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不能不作深刻的思考,在改变我国在海洋争端中被动态势的同时,着眼于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战略需要,大力强化海洋意识、经略海洋,可谓是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3.
亚宁 《东北之窗》2014,(13):51-5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就此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这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习近平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以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向海发展、蓝色崛起,向海洋要资源、空间、潜力、增长点,争做发展海洋经济的探路者和排头兵.  相似文献   

5.
一些岛国由于海洋国土远大于陆地国土,其海陆综合国土范围比原有陆地为据计算的国土范围增大很多,例如日本的海洋国土是其陆地国土的10多倍,使今天日本的实际国土空间扩大了10多倍。中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但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而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这其中不知是否包括台湾岛在内的海洋面积。收回台湾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前提,是成为海洋大国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国蓝色硅谷对于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发挥青岛市的海洋人才、产业和区位优势,打造高端海洋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蓝色硅谷建设首先应在明确自身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并需要各级政府在组织领导、财政税收、投融资、科技与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建设海洋强国。这些内容与目标都和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密切相关,更加明确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于磊 《中国经贸》2011,(23):88-90
日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商务厅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办公室承办的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宁波圆满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9.
高峰 《东北之窗》2013,(10):13-15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600年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大国;60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式向世界宣称中国将成为海洋强国,外界认为这是中国正式吹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海洋之于中国的意义,相比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已是成为现代化强国及"中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海洋,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此后陆权大  相似文献   

10.
伴随全球性区域经济发展由陆域向海域的渐次推进,世界各沿海国家迎来了海洋经济发展的热潮。"下海""捉鳖",向海洋进军越来越被各国政府提到议事日程,对于拥有18000公里长海岸线、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的中国更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胡波 《东北之窗》2014,(13):60-61
正近年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海洋强国的内涵不断充实。强与弱是相对而言的,有弱才有强,除了自身的强大之外,海洋强国还意味着中国需要在国际海洋秩序、世界海洋政治中谋求一个相对"强"的权力地位。那么,根据中国的海洋先天禀赋、地缘条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条件,中国究竟应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2005年,政府有关方面、媒体及学术界等大张旗鼓地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追溯当年中国海权的强大,思索未来中国海权的发展。在国人眼里,中国海权既然曾经有过辉煌,也就能够重新复兴,  相似文献   

12.
吴爽  张达 《东北之窗》2012,(20):32-34
大连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全市海岸线总长2200多公里,约占全国10%、辽宁73%,而2.9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更是超过陆地面积一倍多,这些十分优越的海洋条件成为大连新一轮发展最有潜力的资源支撑,海洋经济也正在成为大连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引擎。  相似文献   

13.
刘雅君 《改革》2021,(2):106-117
海洋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海洋经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MS(M)-VAR(p)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正向影响逐年增大。另外,劳动力因素、科技因素、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都是显著影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海洋劳动力投入;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提高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扩大海洋产业规模;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贸易需求,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方平原  吴剑 《宁波通讯》2011,(12):34-36
“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以宁波一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形成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区域。我们要牢牢抓住当前发展海洋经济这个最大的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强市战略,拓展开放发展空间,以海洋经济的兴起争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于磊 《中国经贸》2011,(12):88-90
日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商务厅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办公室承办的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宁波圆满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即墨作为地处山东半岛的沿海开放城市,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年以来,即墨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树立“大海洋”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贯通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并连接起亚太、欧洲等经济圈,其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宏观目标,海洋经  相似文献   

18.
《走向世界》2013,(34):24-27
<正>青岛的盛夏!激情的盛夏!蓝色的盛夏!2013青岛国际海洋节的到来成为璀璨夏日中一道靓丽的风景……2013年是中国海洋旅游年,而本届青岛国际海洋节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海洋旅游的背景下,不仅深入挖掘了海洋旅游元素,还探索出了新的办节模式。在此次华丽盛大的海洋节上,活动内容涵盖了包括海洋文化及旅游、海洋经济及科技、海洋体育、海军展示在内的四大板块近40项活  相似文献   

19.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0,(19):24-25
任何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中国已经意识到“积极扩大进口”是中国开放经济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促进进口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影响当前,关乎未来。  相似文献   

20.
洪琳 《西部大开发》2015,(Z1):70-71
世界需要怎样的中国?是一个探讨多年的老话题。每到年尾岁初,这一话题都会引起世界热议。话题之所以能一直热度不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大国;二是以往大国崛起都摆脱不了修昔底德陷阱,中国能打破这一模式吗?平稳健康发展的中国有益于全世界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对全世界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球第二,在世界经济体中占有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