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周敏 《沪港经济》2014,(3):24-27
正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根据有关方面测算,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时,所需资金高达30万亿~50万亿元,每年的资金需求高达数万亿元。巨量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给出了解决路径,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围绕着新政策金融机构的性质、定位,各方猜想不断。但截至目前,一切属于未知。城镇化建设面临资金难题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得  相似文献   

2.
看到城镇化之于未来中国商机的同时,也要警惕盲目和过度投资所带来的消极效应。北京时间5月24日路透社的一则报道,让世界为之震惊:中国发改委40万亿人民币(6.5万亿美元)刺激经济增长的城镇化计划遭遇障碍。该则报道称,一位接近政府的消息人士表示,中国领导层担心再来一次投资狂潮将推高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并加剧房地产市场泡沫。由发改委起草的涉及40万亿的城镇化方案,如果真如路透社所言被否决,那么所带来的连锁  相似文献   

3.
在外需疲软、投资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官员、经济学家,还是行业企业、资本市场,都将城镇化视为2013全年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促进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最大和最佳动力。城镇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投资和上千万人口的消费升级,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些"据说":据说城镇化将拉动基础设施投资超过40万亿元;据说城镇化将从根本  相似文献   

4.
正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中提到9项重点工作,其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位列第五。但横亘在新型城镇化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钱从何来的问题,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还是进城农民融入城市所面临的就业、社保、住房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据国开行预测,2020年前,新型城镇化至少需要50万亿元新投资以满足新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新型城镇化有什么特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城镇化研究的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基本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至少要10年记者:城镇化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辜胜阻:城镇化是中国下一个10年的最大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十八大精神确立的"城镇化新政",不仅标志着我国改革的新起点、传递着平等的新理念,更预示着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红利。有专家预测,未来的消费需求会从2011年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不是单一的经济过程.而是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复合转型的过程。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城镇化就不只是社会这个有机体发生的种种物理变化。如空间、状态的改变,而且还包含着种种聚合、分解和再聚合的类似化学变化过程,会给这个社会带来许多不曾有的新东西,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提出十年有余,有功有过。新一轮城镇化需要在土地改革中寻求既有的瓶颈突破。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国经济增长基本动力来自于"十八大"所讲的"新四化",尤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马建堂透露,2001年到2011年10年期间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农民工"半城镇化"的问题也逐渐显示出来,使农民工处在一个城镇与乡村之间"半城镇化"的尴尬境地。目前,我国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就业、经济收入以及社会保障实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解决目前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农民工的"半城镇化"困境势在必行。文章就新经济形势下农民工"半城镇化"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9.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2014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为48.87%,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预计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0%,未来新型城镇化领域投入将达到1万亿元,投融资需求巨大,金融的支持作用是关键。文章分析了江西省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围绕运作主体、统筹化运作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多元化筹资模式、构建高位统筹机制五方面,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投融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与城镇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舜 《乡镇经济》2002,(1):5-9,33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城镇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随着城镇经济的增长,乡村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镇经济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着县域经济发展。因此,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城镇化发展问题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吉林省县域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提出推进县域城镇化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我省GDP超过8000亿元,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43.5%。省委、省政府2010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重点镇建设,全面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王俊 《魅力中国》2014,(14):41-42
城镇化是中国下一个10年的最大机遇。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斯蒂格利茨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将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十八大精神确立的“城镇化新政”,不仅标志着我国改革的新起点、传递着平等的新理念,更预示着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红利。就安顺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专题调研、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新政策的施行,推动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医疗、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改善。文章就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并对通过城镇化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新政策的施行,推动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医疗、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文章就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并对通过城镇化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四川蓝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的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项目,是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思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确保国家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占用耕地矛盾的重要措施。当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未来十年预计有40万亿元的市场份额,谁能顺势而为,把握这个大势,谁就能取得大发展。四川蓝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的新型城镇化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显著,成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新主题。本文对城镇化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评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董露茜 《新财经》2013,(2):37-39
在信托被堵、银行贷款收紧的大背景下,或许保险资金能成为解决城镇化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据投行测算,仅基础设施和不动产两项,目前保险资金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的资金就可达1.2万亿元。新型城镇化的推行急需大把资金,但2012年年底,四部委一纸《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463号文),堵住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与非银行资金的合作模式。尽管银行贷款受到严格限制,但2012年地方政府通过信托、私募等多渠道继续融资,极大地缓解了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19.
珍惜新势能     
正岁末年初,广西GDP等7项经济指标突破万亿元的喜讯让人回肠荡气、豪情万千!万亿元GDP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它可以用于区分工业化前期与中期,意味着一个省域经济增长的积累达到一个质变的临界点,标志着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宣示着这个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阶段的到来。是什么样的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元年,两广GDP都处于百亿元上下。2000年广东越过1万亿元GDP台阶。从百亿元到万亿元,  相似文献   

20.
白晶 《改革与开放》2012,(24):68-69
城镇化水平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水平越高,那么其城镇化率也越高.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有效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有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县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