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西方银行脆弱性理论,主要有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理论、银行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银行挤提模型理论以及从金融主体角度解释的有限理性理论等,意在为中国化解银行风脸、抑制银行脆弱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西方银行脆弱性理论,主要有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理论、银行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银行挤提模型理论以及从金融主体角度解释的有限理性理论等,意在为中国化解银行风险、抑制银行脆弱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定义;阐述银行体系脆弱性与银行风险、银行危机的关系,指出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分析了脆弱性的成本;通过对货币政策、实体经济与财税及国际收支的分析,简述银行脆弱性的经济影响,指出其将对整个支付清算体系的威胁,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危及金融安全,并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源性质。影响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因素主要有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结构、信贷的自我反馈机制、治理结构特点及银行体系特征。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脆弱性可以分为原生性脆弱性和衍生性脆弱性,其根源在于监管手段与技术落后、治理结构错位等。  相似文献   

5.
论文集萃     
《证券导刊》2011,(19):12-12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关系研究 作者:奇芬·李小俊 《经济纵横》2011年第三期【摘要】:银行体系脆弱性受其自身滞后项和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且其自身滞后项的影响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银行体系脆弱性受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将逐渐减小,但房地产价格波动受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银行体系稳健与否是事关国家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其新进展,然后运用1978-200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初步测度,结果发现中国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存在较大的风险。最后通过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银行体系脆弱性是金融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一种因素使然,因此单纯的考察某一类变量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往往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关于银行脆弱性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事件分析法、CAMELS框架、信号法等,这些方法分别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作者对此进行了评析,并且认为一个好的银行脆弱性测度模型应该具有三个特征:(1)模型的解释因素应该是导致银行脆弱的关键因素;(2)模型计量简便易行;(3)模型应具有预测功能,而不是事后测度.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银行脆弱性指数(Banking Fragility Index),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银行业1999-2007年间的银行脆弱性进行了测度,最后对构成银行脆弱性的成因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Log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货币供给因素、投资因素及资本市场规模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较大.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货币供给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负向冲击效应,投资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健全银行体系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3-2019年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研究利率市场化及表外业务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脆弱性具有正向影响;表外业务发展对银行脆弱性具有二重作用,表外杠杆加剧银行脆弱性,而表外流动性创造则抑制银行脆弱性;以表外流动性创造作为门槛变量,表外杠杆对于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表外流动性创造的提高,表外杠杆对脆弱性的加剧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为高度垄断竞争型市场,并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现状.文章从规模不经济、非有效竞争、金融体制不完善等方面对处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格局下的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我国银行体系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下的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为高度垄断竞争型市场,并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现状。文章从规模不经济、非有效竞争、金融体制不完善等方面对处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格局下的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我国银行体系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混合型脆弱性,是一般意义上的脆弱性与体制转轨的制度摩擦造成的特殊脆弱性的混合物.本文运用宏现经济法来测度1985~2006年间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程度及其分布,并采用Logit模型对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诸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分别从宏观经济层面、中现金融层面、微观银行层面反映其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动态因子分析的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体系作为国家金融的命脉,对一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动态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通过对1998-2007年十年间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程度总体上来说呈现下降趋势,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本文将整个脆弱性指数区间分成五个阶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银行脆弱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建脆弱性核心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波动增大,但整体稳定.不良贷款与被解释变量银行体系脆弱性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越高,银行体系越脆弱.当前应重视不良贷款的反弹,降低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负面影响.运用宏观政策来化解不良贷款,通过完善银行监管、创建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来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内生性,是由银行业本身低杠杆率、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经营的顺周期性等特点决定的.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小企业金融同样具有脆弱性,且严重程度更甚.通过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方法的分析研究,可以找出应对小企业金融脆弱性的策略,即推进内部评级法,实施行业信用风险限额管理,保持信贷规模的适度扩张,提高小企业金融的收益水平,实行逆周期动态计提拔备,实现小企业金融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运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6—2019年全国46家村镇银行的数据,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实证分析主发起行持股比例与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整体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平均水平仍然相对较高;主发起行持股比例与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呈正U型关系,表明存在可使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最小化的最优主发起行持股比例。因此,应提高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安排灵活度,完善村镇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并推动专业化经营服务,出台多层次财政政策以支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亚洲金融危机表明,道德风险是导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重要根源之一,突出表现为政府隐性担保机制下的过度投资、过度消费以及金融机构及大企业集团与政府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尽管从短期看,我国的金融安全不存在问题,但从长期看,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源自道德风险。从银行体系来看,其脆弱性突出表现为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而其产生原因可归结为信贷市场上无所不在的道德风险。一方面是政府担保下道德风险的恶化,储户在选择银行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信用集中在政府身上,银行负债实际上转化为政府负债;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银行体系脆弱性是在银行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银行体系内多种风险的积聚状态.本文分析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周期性与内生性特征,构建出月度核心测度指数,识别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运用平滑区制转移模型(STAR)研究其动态演化路径,并利用自助抽样法对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较高,并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上振荡;其动态变化路径是非单调积聚的,从高区制状态返回到低区制状态需要较长时间:未来一段时期的银行体系脆弱性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基本框架.文中强调了在银行调整和开放加快、系统性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的紧迫性.仅靠对国有银行的监管不足以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有效的预警系统必须对综合指标和核心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在简介西方银行脆弱性研究现状基础上,详述了其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国际经验及其新进展,最后提出了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金融脆弱性理论发展出发,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和原因做了探讨,指出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由金融制度的脆弱性引起、表现,并对银行领域表现突出,最后对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