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重视道德意识与政治要求的传播与灌输,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弱化了道德实践在德育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在社会引导功能与家庭教育功能双重弱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中知而不行、知而逆行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探索一种符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特点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有效地纠正了传统高校德育的缺点与不足,强调知行并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具有德育功能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纠正,从而促进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内化,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本文指出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资源、最直接方式和唯一的检验标准。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生活是需要道德渗透的生活。认为回归生活是大学德育的前提、过程和目的,是务实的、科学的大学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图案的意境与人的心灵情感紧紧相连,通过图案造型,将蕴含于人的思想观念、礼义道德的内涵渐渐释放,以体现自然与人的永恒。  相似文献   

4.
试论美国学校德育实践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主导下,我国德育只关注学生掌握道德规则、信条、戒律的多少,而不重视道德规则的内化.如何使主体通过实践的体验来理解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道德品质,我们就必须注重德育的实践化.本文通过论述美国学校德育的实践化的表现,从而得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对现实生活的关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特征,人和人的道德向现实生活回归,既是哲学命题,也是教育命题。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德育的时效性,教育界也一直在广泛关注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研究。为了给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有效参考,本文就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音乐影响着人的情绪及情感,音乐教育在人的德育培养中独具魅力,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不断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广泛、持久、深刻的变化,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培育人的道德选择能力,特别是合理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培育,已成为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道德选择能力培育必须回归社会生活世界,使其内容、过程和目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设置专门的学科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高校德育课程相对于知识性课程以及非课程德育有自己的特点。德育课程诉诸的道德认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基础作用、德育课程价值导向的鲜明性,能够克服学生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和环境影响的多元性,以及德育课程内容的完整系统性,能够克服非课程德育内容的零散随机性,确立了德育课程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9.
德育评价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风向标"。当前高校德育评价制约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多方面表现,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差异化、客观科学的德育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提升,为每个个体强化道德认知,指引道德规范,促进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的美陶冶艺术家的情操,自然之美在画家笔下表达得尤为鲜活,芳草鲜美的田园生活又成为画家呤唱自然的抒写内容,朴素、淡雅、清幽、厚拙的田园美景,化入宁静与安逸之中,承载着画中之境,达到如诗如画的美丽,其活力与朝气漾溢着田园生活本真的纯朴与土色土香.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穷欢乐”思想生成于他所面对的动荡而穷困的社会境遇以及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生活实践,其实质就是在清苦、压力或穷困的生存境遇中追求仁爱、正义、道德等精神世界所得到的心灵上的满足与升华,“君子固穷”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体现。它启示大学生--在清苦的学习生活、交往行为以及困境、压力中追求快乐人生境界,确立理想信念,追求仁爱、道德等精神快乐,弃绝消费主义等享乐主义快乐观。  相似文献   

12.
王创峰 《全国商情》2009,(19):80-81
高职院校德育必须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立足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效率,追求德育实效。要改进德育教学方式,强化德育实践环节,开展德育实训,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调动内驱力,有效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德育质量、效率和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学者们一致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21纪的中国高校德育在转型期内有着比较复杂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基础。隐性德育是教育者以教育对象所在的环境,教育对象参与的活动等内容的德育载体,通过潜移默化,广泛参与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感知道德性的经验,内化道德要求,形成道德品质的道德化过程。高校隐性德育机制主要有隐性德育物化机制、隐性德育文化机制、隐性德育的制度机制、隐性德育的榜化机制、隐性德育风气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月6日,朱基总理亲笔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该校训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会计造假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一、会计造假的道德原因1.道德失范现象越来越明显。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里面,总是渗透着某种道德文化观念。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渗透在其中的道德文化观念给人们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生动活跃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商品交换法则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腐蚀着某些意志薄弱者的灵魂,拜金主义的泛滥、理想信念的动摇等道德失范现象越来越明显。2.现代文明的缺陷越来越凸现。现代文明使我国物质富有、精神愉悦、气象祥和,但在逐利原则的驱动下,也凸现出了缺陷:忽视对道德的修为,导致了个人心灵与肉欲、个人与他人、群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助长了见利忘义、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行为,使得国家的公共权力和治理意图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变形。正是上述社会背景的负向层面,侵蚀了会计领地,恶化了会计环境,使得“真账假做、假账真做”的现象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基础文明水平退化、个人主义倾向明显、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长、道德理想淡漠等方面,其原因主要有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规范失衡、当今高校道德教育的偏差、网络社会使大学生易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等方面,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缺失应从深化德育课改革、把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变、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等方面创设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德育目标与现实疏离、德育方法过于简单教条、高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错位、德育认同低效、缺乏对大学生德育内化途径的关怀、社会道德危机及个体信仰危机给高校德育带来冲击、网络对高校德育带来影响等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应在创新德育理念、增强德育实效性、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改进德育形式、加强社会实践,突出德育的践行性、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等方面有所强化。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既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其中以孟子的德育思想最具特色。孟子德育目标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蕴,即"化育君子"的理想人格之美和希冀"仁政"的和谐统一之美。对孟子德育目标的美学意蕴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反思现代德育过程中的诸多不足,从而丰富现代德育内容,拓宽德育视角,优化德育过程,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8.
咒是良心的法庭,自我的法官,既是道德底线的严厉保证,也是道德理想的终极表达,道德评价的最简明词汇。恶咒多产生于坚守道德底线的良心保证,善咒则产生于追求和弘扬根本道德的尽心尽力。不同层面的咒都有敬畏导行、明理自律、劝导警示、激励引导、立志炼志等道德规范和德育功能。道德建设和学校、社会德育应该充分有效发挥咒的道德规范和品德形成功能。  相似文献   

19.
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合格的现代化公民,因此,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德育的效果并不好。要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就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形成合力。学校的德育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德育的支柱。  相似文献   

20.
德育失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关注点。如何避免德育失误,提高德育效果,文章认为:教师应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心理分析和心理辅导,以爱架起师生间的心灵之桥;同时,也应对学校德育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