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晶 《黑河学刊》2011,(9):41-4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采集新闻素材、访问和观察新闻人物、了解新闻事实的活动,新闻采访的目的是在客观实际中发现和捕捉有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占有新闻材料,为写作储备新闻元素。  相似文献   

2.
陈雨新 《理论观察》2011,(2):157-158
角度,是指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谓新闻角度.指的是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新闻事实的切入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甘惜分教授在其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说: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  相似文献   

3.
肖淑芬 《理论观察》2009,(2):F0003-F0003
一、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宏观把握 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优良传统。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但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握,在实践中、特别是对社会重大政治事件的采访报道,是比较复杂的。笔者认为,对新闻的真实性的宏观把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新闻立报是报纸定位的基点,是报纸的永恒的原则,这是由报纸的属性和品格决定的,也是由报纸的基本功能和服务定位决定的。但是由于对新闻改革认识的偏差,新闻被轻视,新闻在报纸上的主体和主角地位受到冲击,一些报纸出现了杂志化倾向,报纸的某些从属功能被无限制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新闻立报变得尤为重要,关系到报纸的生死存亡。坚持新闻立报的永恒的原则,必须高度重视新闻,新闻必须创新,新闻必须改革,新闻写作和编排要新、要活。新闻要当好报纸的主体和主角,关键在人,关键是新闻人才的培养,要建立优秀新闻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新闻角度的选择,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记者的职业敏感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加强比较判断,善于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写出具有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6.
向曦 《魅力中国》2014,(6):315-315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核心的内容部分,但是相对于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民生新闻,部分地方台电视时政新闻关注度不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期待,尝试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有机融合是创作此类作品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从新闻采编、新闻创作实践和新闻创作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规律,提升时政新闻是的节目质量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7.
新闻工作,肩负着尽快、尽多、尽好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伍的事实的使命。它的这种特殊的使命,决定了它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能够完成自己任务的语言——新闻语言。新闻语言与其它语言,例如艺术语言、科技语言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新闻语言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般地说,其特色是:准确真实,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准确真实,是新闻语言最显著的特色。因为事实是新闻的基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新闻的语言必须准确真实。新闻对语言的这种必须十分准确真实的要求,还不仅是指语言的概念要明确,要符合逻辑和语法,…  相似文献   

8.
张俐 《发展》2010,(4):90-91
写好一则新闻,不仅要有一个好的线索、优秀的文笔,还要有一个好的新闻角度。选取新闻角度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和表现事实的新闻价值,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本质。本文主要讨论在选择新闻角度中,如何正确处理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突出新闻价值和反映事实本质之间的关系,怎样的角度才是一个好的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9.
李堃  宋歌 《理论观察》2008,(2):165-166
当前,新闻传播载体和渠道越来越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要想生存和发展,除传播内容和为受众服务占优势外,搞好新闻策划显得越来越重要。所谓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编人员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第一性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有创意的有组织的报道,其目的是更好地配置新闻资源,形成信息强势,增强舆论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纪秋怀 《理论观察》2000,1(3):77-78
新闻指导性原则在邓小平新闻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邓小平新闻观中最基本的原则。坚持邓小平新闻观,提高新闻指导性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新闻的时效要素、条件要素和对象要素。  相似文献   

11.
王凯峰 《理论观察》2009,(2):166-167
广播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广播传播手段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和手法。它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透视新闻人物的心路历程,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揭示其本质、价值及规律,是一种高层次的报道形式。新闻深度报道能扩大媒体的声誉和影响,彰显独家报道优势。做好广播新闻的深度报道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王志涛 《魅力中国》2013,(10):324-324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西方称之为“新闻鼻”“新闻眼”。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新闻敏感看似偶然得之,其实是记者在具体工作中长期积累、处处留心的结果,它不会与生俱来,而只能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培养练就。  相似文献   

13.
浅议如何提升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以民为本”,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只有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民生新闻的人文性、理性和建设性,辩证、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拓展报道领域,突出地方特色,彰显节目个性,才能全面提升报道品格,最大限度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提高和掌握对新闻的辨识力是对我们每位新闻的工作者的共同要求,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者新闻业务素质的重要内容。新闻辨识力是记者搞好新闻采写工作的首要条件。记者每天都面对采访线索,但是这些采访线索不一定都具有新闻价值,即使是具有新闻价值,这之中也还存在有的采访线索新闻价值的含量高,有的新闻价值含量低的问题。对这些线索如何能分辨出其新闻的价值的高与低或有与无,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选择能力,就可看出这种对新闻的辨识力。一般来说,只有能正确地辨识、准确地看出真正是具有高新闻价值的线索,才能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来…  相似文献   

15.
戴芸 《理论观察》2014,(1):101-102
社区新闻是新闻类剐中一个新兴的小小细胞,它以前常常被囊扩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之中,但随着新闻报道平民化,能够真实反映千家万户喜怒哀乐的带有很强故事性和贴近性的社区新闻的地位日益突显。社区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了本土化的特点,是新媒体冲击下,纸媒自救突围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新闻报道也要应时而变,从标题、内容、角度、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全方面包装,为读者献上一份喜闻乐见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16.
让事件成为新闻的主体,是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电视观众所企盼的。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其功效是能把观众带进新闻事件的现场,使观众的思绪随着事件的进展而变化,从中得到启迪,引发思考,使电视新闻的无形资产得到更好的积累和增值。一、关于“让事件成为新闻的主体”的理论思考第一,事件必须深刻地反映主题。把事件放到时代大背景、大环境中去深化主题。在日常生活中,是事件的未必能够成为新闻;反之,事件好未必就能报道好。我们说让事件成为新闻的主体,是说这个事件必须是反映时代和生活本质的新闻事实,是新鲜的、真实的、…  相似文献   

17.
史英琪 《理论观察》2009,(6):159-160
新闻评论,我们并不陌生,包括记者述评、短评、编者的话、本台评论员文章等,其本质特征就是我们听说的本台发言。新闻评论具有政论性、新闻性和群众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媒体自身的旗帜,电视宣传中的评论当然也就是电视台的旗帜。可以这样说,没有评论的电视台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电视台,新闻评论是动态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升华,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阐述自己观点,讲道理,作论述。  相似文献   

18.
张琼 《魅力中国》2010,(25):99-99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相似文献   

19.
王世凤 《理论观察》2011,(3):173-174
新闻怎样才能“新”?这是新闻记者经常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闻的“新”主要取决于采访、写作和发布的速度要快,即迅速、及时。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是新闻珍贵处的主要保证。时效性越强,新闻性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邓萍 《魅力中国》2010,(22):130-13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各部门努力的方向和人们生活重要目标,作为新闻工作者,无论从内因看还是从外因看,对新闻舆论实行社会控制都是必要的,同时,新闻舆论导向也是可以控制的。从控制的手段看,应当加强新闻舆论监督、透明和导向工作,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和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